西巡回到咸阳后,秦始皇意犹未尽,立刻又在次年开始了第二次巡游,这一次是向东方走,进入帝国的广大腹地。秦始皇可不是简单地热衷于游山玩水,他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心愿:去泰山封禅。中国的帝王有哪个不想封禅?有资格封禅,证明自己功业伟大,不敢动这个念头的可能只是碌碌无为的帝王。可惜曾经到过泰山封禅的基本上都是远古的帝王,春秋战国几百年来还没有哪位君主做过此事。春秋五霸的首位霸主齐桓公很想封禅,他认为自己称霸天下,各国诸侯个个怕他服他,要封禅是够格的。但是大名鼎鼎的贤相管仲劝住了他。在管仲看来,只有接受天命登上帝位的人才能封禅,齐桓公没有一统江山,仅是作为一个霸主还不适合做这种事。齐国如果因为泰山在自己的国境内就去封禅,那岂非其他国家的君主也可以上嵩山、华山、黄山、衡山去封禅?这种自娱自乐未免有点可笑。
秦始皇当然认为自己正是天命所归的帝王,功业之伟大别说齐桓公,连五帝都无法相比。经过西巡告慰祖先,秦始皇愈发感到自己的成就前无古人,他认为祖先在天之灵如果看到他开创的伟大事业,一定会为之激动不已,为之无比骄傲!秦始皇的自我开始无限膨胀,觉得非封禅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伟大。
秦始皇来到齐鲁大地,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文化之邦,对古代礼仪知道得最多。孔子曾经说有70多位改朝换代的帝王到过秦山封禅。秦始皇找来了信奉孔子学说的儒生和通晓古今的博士总共70多人,让他们研究一下封禅应该怎么个封法。这些学者翻了半天古书,发现不但连孔子自己说不清楚,历史上对封禅仪式也没有具体记载,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封禅一定要出现祥瑞才行,比如说天上飞来了凤凰,地上出现了麒麟,海里发现了比目鱼,这才是上天对帝王功业的肯定,封禅才有了依据。又有人说封禅其实很简单,爱护山川的一草一木就是尊重上天,只要上泰山时用茅草包着马车轮子,跪拜时用上禾秸编织的垫席,不伤害草木石头,就可以祭天封禅了。
秦始皇对这些相互矛盾甚至稀其古怪的建议哭笑不得。他干脆将这些学究撇在一边,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他派人到泰山开辟一条上山的专用道路,从山脚直到山顶,然后直接上山,在山上立石碑歌颂自己的功德。秦始皇是爱琢磨的人,他揣摸古籍上没有留下任何帝王封禅具体仪式的记录,可能是这事属于高度机密,古代帝王并不希望广为人知,毕竟是帝王直接与上天沟通,详情不足与凡夫俗子道。由于这个想法,秦始皇对他的封禅仪式也绝对保密,他严格封锁上下泰山的道路,摒弃任何闲杂人员,连博士们也不让参与,只带亲信大臣和随身警卫,而且不许身边的人泄露他在泰山顶上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秦始皇的封禅仪式在历史上成为一个谜,没有任何记载,世人只知道他从南面上山,从北面下山。
秦始皇完成神秘仪式后下山,走到半山腰时,突遇狂风暴雨。秦始皇脸色随之转阴,随从的大臣们也不禁变得惶恐。封禅的日子经过精心挑选,是黄道吉日,天气也晴空万里,怎么说变就变。秦始皇刚刚在山顶与上天进行神秘沟通,还没下到山底老天爷就闹了情绪,真是天有不测之风云。但是秦始皇的不快只是持续了很短时间,随即恢复平静。他性格刚毅,对各种意外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迅速调节情绪。刚好山腰有一棵巨大的松树,秦始皇就在群臣簇拥下站到松树下避雨。面对不顺心的事秦始皇总要显示自己能控制一切,他要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就在风雨中谈笑风生,谈到大树的各种特点和作用,诸如根深叶茂,固土培源,在烈日下可以遮阴,在风雨中可以防淋,等等。有个大臣反应很快,马上接上话茬,谄媚地说:“皇上是天子,如中天之日普照万物,这个松树平时沐浴天恩,现在正好有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