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在打下燕都蓟城不久,就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大将职务,解甲归田回自己的老家频阳东乡去了。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过失,相反,他每战必胜,灭掉赵国之后又以更短的时间将燕国打了下来,但是他用兵过于求稳,在秦王那里逐渐失宠。嬴政更欣赏那些在频繁战争中不断涌现的年青将领,他们敢于以小搏大,作战大胆凶猛,使秦国无须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资源就可夺取胜利。
当樊于期在番吾大败于李牧时,青年将军李信在太原攻下了狼孟城,而当王翦统率的几十万秦军从北至今天石家庄一带,南至漳水、邺城的广阔区域与李牧统率的赵军长期僵持时,李信率领一支小部队从太原出兵,向北攻打赵国的云中,他声东击西飘忽不定,以神出鬼没的刁钻战术接连击败赵军,势如破竹,既显示出战术运用上的天分,也表现了年轻军人的果敢。王翦在易水河打败燕、代联军后,担心蓟城攻坚战不好打,就向秦王请求增派更多部队,没料到燕国君臣缺乏赵孝成王时代赵国君臣的勇气,燕王姬喜没有誓与国都共存亡的决心,他和太子丹带着剩余的有生力量逃往辽东,王翦没费多少力气就将蓟城攻克。这种情形在秦王看来,显然是王翦这位老将军太过多虑导致失算。而李信不像王翦那样瞻前顾后,他带着几千骑兵不用后援,对太子丹穷追不舍,一直追到衍水边,终于迫使想摆脱秦军追击的姬喜,杀掉儿子将人头奉上,使李信得到了秦王严令必须得到的东西。嬴政特别喜欢这种为不负王命而奋勇前驱的朝气蓬勃的将军。他重赏了李信,而且破格将资历很浅的李信与老资格的大将王翦一起召回咸阳,举行御前军事会议,商议下一步攻打楚国的计划。
嬴政现在踌躇满志,他已经灭掉了韩、赵、燕三个国家,统一天下的日子看来已经为时不远。剩下的三个国家,有两个国家嬴政暂时还不想动。魏国在韩国向秦国献出南阳那一年,也仿效韩国向秦国献地,只剩下国都大梁,可以说是秦国的囊中之物,随时可以摘取。齐国离秦国最远,对秦国最为顺从,可以放在最后处理。楚国是南方大国,嬴政觉得是时候收拾这个国家了。自从华阳太后去世后,嬴政对进攻楚国不再有政治上的顾虑,他唯一要考虑的是军事上是否可行,是否已做好充分战争准备。嬴政放着只剩下弹丸之地的弱小魏国不打,却想对东方六国中国土面积最大的楚国提前摊牌,进行最后决战,体现了他一贯的风格:不怕大国强敌,敢于夺硬斗强。
嬴政在王翦攻打燕国的同时,已经派出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国,打下了10多座城池。但是楚国太大,秦军主力又应王翦的要求调往燕国攻打蓟城,所以王贲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嬴政还有其他一些烦心事,那就是丞相昌平君熊启对进攻楚国不太积极。熊启虽然忠心耿耿为嬴政效力,但是楚国毕竟是他的母国,他对向自己的母国动武不会热心,尤其是嬴政的意图不是夺取一些地盘,而是彻底消灭楚国,这更让熊启心情复杂,很难心甘情愿。他的消极态度使嬴政很生气,就撤掉了他的丞相职务,将他外派到原韩国郑都,让他在那里镇抚新归顺的韩国贵族。但是只担忧楚国前途无心做归顺臣民思想工作的熊启,不但没能化解矛盾,他的放任自流反而导致韩国贵族起来造反了。嬴政不得不派兵平息叛乱,同时将熊启进一步迁徙到楚国旧都陈县。这是楚国在原国都郢城被秦国夺取后确立的第二个国都,楚国人很怀旧地将陈县还是叫做郢城。直到陈县周边地区被秦国蚕食,直接威胁到陈县安全,楚国才再次将国都迁到寿春。由于陈县长期在楚国治下,又做过国都,楚国的遗老遗少很多,社情颇为复杂。在嬴政看来,熊启管不住原来韩国的臣民,但他是楚国王族,在楚国老百姓中有威信,到了陈县总不至于再出问题吧。嬴政绝没有料到,熊启后来还真的给他惹出了大麻烦。
熊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