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李牧和司马尚,指挥对秦作战。
这道改变赵国命运的命令送到李牧军中大营时,李牧完全出乎意料,他对秦军“防守待变”,没料到变化首先来自朝廷内部。李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是天才将军,不是权术玩家,只懂按战争规律行事,不懂政治之阴暗。李牧难以理解的是:现在他是捍卫赵国的长城,谁会干自毁长城这么蠢的事?李牧深知秦军兵强马壮不好对付,赵军要以弱胜强绝非易事,李牧自信除了自己,赵国还没有人能挑起这样的重任。兵法最基本的一条是知彼知己,李牧不仅了解秦军将领的情况,对赵国自己的军事人才更是了如指掌,他知道赵葱、颜聚这样的人绝没有打败秦军的能耐。如果在从前,李牧可以挂冠而去,就像他在代地防守匈奴被赵王撤职时一样,但是今天的形势关乎赵国存亡,他李牧不能一走了之。何况李牧知道秦国人对他恨之入骨,他在宜安、番吾两战中杀掉了十几万秦兵,这笔账秦国一定记得。一旦赵国被打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牧本人下场肯定凶多吉少。
一番考虑之后李牧决定拒不受命。他一向敢于坚持自己意见,因为他总是对的。过去的经验表明,只要他最终打了胜仗,一切怀疑非议都会烟消云散。李牧上书赵王,表示大敌在前,临阵换将会打乱战争部署和动摇军心,为赵国安危着想请赵王收回成命。李牧明确承诺,一旦击败秦军战事结束,他将主动辞职交出军权,从此退休。
李牧的上书没有起到作用,赵迁需要的是他立刻交出军权,李牧拒不受命使赵迁怒不可遏,郭开对李牧的怀疑原来只是使赵迁将信将疑,李牧拒不交出军权使赵迁彻底相信了郭开的话。赵迁觉得自己对李牧并不亏待,李牧过去没有支持他继位,他并没有杀掉李牧,只是将他撤职;李牧战胜秦军,赵迁立刻将他封为武安君,有功必赏毫不含糊。这一次赵迁认为他只是更换将领而不是废掉李牧,如果赵葱不能取胜,必要时李牧仍然可以出来收拾局面,但是李牧无视君命使赵迁极度失望,赵迁不得不怀疑李牧另有所图,他愤怒地想:“这样的人绝不可用!,不但不可用,甚至可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