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团长他们赶到一个土梁上之后,策马来到了一个最高处,那个中年人勒住了马缰绳。
他转了一下头,看了一眼面前的土岭,用手在空中划拉了一下说:
“在我们所站的这条土岭,都叫寇村岭。”
张团长他们一看,傻了眼。
寇村岭,南北延绵十几里,起伏不平,时隐时现,还有些树林、荆棘穿插其中。一条公路就盘旋在这条岭上。
作战参谋看了看地形,又展开地图加以对照,面现惊恐之状,指着地图说:
“幸亏这一次我们来了,这地图上标的和这实际的寇村岭完全不一样。这地图上显示的公路在沟底,公路两边有山梁。可现在是公路不在沟底而在山梁上。”
“这是测绘人员搞错了位置,我们按着地图上布兵岂不完蛋!”
一营长有些发火。
王文清淡淡笑了笑,说:“这就告诫我们千万不能纸上谈兵!”
张团长没有说话,他的目光却盯在了路两边的残留的破旧工事上。他指了指那些残留物,问那个村民:
“这些是何时留下的?”
那个村民看着张团长是指的那些破旧工事,便说:
“那是国民党进行阻击日本鬼子时留下的。”
“鬼子每次经过这里是否有所防范?”
“不清楚。只是看到他们经常从这里路过,有时他们到路边拍些照片,看样子是在做留念。他们经过这里时,从没有紧迫感,平时怎样还怎样,丝毫没有任何反应。”
“也就是说,他们对这片残留工事已经习以为常了。”
“正是这个意思!”
中年人点点头,很赞同张团长的说法。
山梁宽一二百米,路的两边没有任何隐蔽物,仅有一些国民党军队残留的破旧工事。看到这一切。
一营营长对王文清说:
“这一段的地形不利于打伏击呀!”
王文清没有回话,看着二营长和三营长,在四周看了看都向他和一营长这边围了过来。
只有张团长一个人低着头,在那些废弃的工事边走来走去,细细打量,认真地记录着什么,时不时地皱起眉头凝望远方。
王文清给那个中年人和三个营长散了烟,独自一人坐在一个小土堆上,抽开了烟。看着三个营长向南边的离这里三、五里地的树林和荆棘林那边走去。
王文清看着中年人独自一人很无聊,便凑了过去和他拉开了家常。中年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他是个爱说的主。
经过交谈,王文清知道了中年人家里有五口人,三个孩子,大儿子参加了八路军,在115师687团一营二连当战士,二儿子是路北游击队队员,三儿子在省城上学。
王文清听了夸赞地说:“你家可不简单啊,真是革命家庭。”
那三个营长相信,那片小树林才是最适合打伏击的地方。
作战参谋和三个营长去了那片地方待了一会,看了一阵地形,兴高采烈的跑了回来。对王文清说:
“树林和荆棘林在一块搅着,又是沟又是壕的,打伏击是最好的地方。”
“不错,是个理想场所,打伏击是再没有地方可挑了。”
“没想到啊,在这个地方竟然能有这么一个地方打伏击。”
“确实不错,是个理想的地方!”
三个营长和作战参谋,你一言我一语的来到了王文清的跟前。
正在这时,张团长也从残留的工事那边走了回来。对所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