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皇室成员们就更是如此了,若是赵昕答应了徐清改革官制的想法,那么以后无论谁当皇帝,就必须要承认这一套办法了,这对于许多有权利成为皇帝的宗室子弟来说,就是一件十分难以接受的事情了,所以反对的声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不过奇怪的是,皇室宗亲的反对声一起来,士林之中反对徐清改制的声音立刻消失于无形,即便是保守派们也改换枪头,不再对徐清这样大范围的改革方阵进行质疑,甚至在几天的时间以内,便改换门庭,站在徐清的身边大肆支持徐清的这套官制,希望朝廷可以尊重宰相的意见,改革官制,将政权让位与贤德之士,与民谋福利。
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改变,别说是赵昕了,便是徐清也是措手不及,这些保守派历来对于自己的政策便是褒贬不一,即便是那些已然获得成功的政策,如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铁路建设等计划,这些人也是时常有讽刺,当然,天下间最不会得骂名的人就是不做事的,凡是做事,就必然会得骂名,对于这个道理,徐清自然清楚,所以对于他们骂自己,徐清也是早就习以为常了,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若是连这么点不同意见都听不进去,那自己也着实是太差劲了。
不过从这些事情也能看得出来,这些文臣们对于自己的改革是很有意见的,尤其是在这次改革中提高了武人的待遇,这对于大多数文臣来说都是接受不了的事情,大宋以文臣立国,时至今日,已然是一百二十年的光景了,文臣站在武官的头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如今竟然要跟自己平起平坐,这让他们怎么受得了。
对于这一点,徐清刚开始的时候也有所顾虑,他最大的希望是改革能够通过,改革的最大目的便是集中权力到自己的手上,之所以要如此,原因是为了尽情施展才华,然后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为了这个目标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徐清来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比如说议事厅的权利,徐清就放弃了,科举制度徐清也依旧保留了,为的就是降低因为改革官制带来的社会矛盾,以拖延改革的速度,所以本来徐清是打算继续继续维持现在的文武之道,让文臣继续凌驾在武官之上的。
只不过,徐清想息事宁人,可此一时彼一时也,随着平叛大军的逐渐扩大,将军们虽然在政治上没有获得多大的权利,可是在经济上,名望上的权利,却日复一日的增大,原本当兵在众人的眼中犹如杀猪贩狗之辈,人人见而厌之,可随着军队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征战范围,越来越多的土地纳入到士兵们的手中,看着那些衣锦还乡的士兵们,谁又不羡慕他们的财富呢?
这样一来,社会风气便开始改变,人们对于参军这件事情也就变得十分热衷起来,而经过徐清的分封之后,这些将军、军官、士兵们纷纷掌握了自己的封地,拥有了自己的财政来源,虽然他们已然脱离了宋朝的正规军系统,可因为徐清的命令,他们并没有直接脱离宋朝的军队,在名义上他们还是宋朝的士兵,军官,而此时的他们,拥有的财富尽管不能和宋朝朝廷相提并论,可也绝对不会太差了。
尤其是随着二十多万的军人成为各个殖民地的领主和爵爷,那些想要到这些地方去经商的人就必须要和这些军阀们打交道,如此一来他们在经济上的权利自然会影响到国内,到徐清要改革的时候,军队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还有社会地位上,相比起以前已然是提高了好几倍了,此时见徐清要改制,自然纷纷通过狄青这位枢密使把消息传递到了徐清的耳朵中,其中自然不乏一些诛心之言,比如说不配合改制之类的消息,或者说若不提升武官待遇,那么就要延缓征伐的脚步。
这些话自然让徐清需要着重的思考这些将军们的意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