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了一个打鱼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们都捉了起来。苏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这就是著名的成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由来,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国将军甘茂对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便想和别的姑娘们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
姑娘们嫌弃她,拒绝她来。这位姑娘就说,我可以每晚都先来,打扫卫生,铺设坐席,为大家提供方便,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反正你们的灯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
姑娘们听后,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苏秦死后,苏秦的弟弟苏代继承了苏秦的事业,开始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亦名显诸侯。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前收藏者是一位荷兰人,其曾祖父在京城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时,购下此罐。这只青花罐在这个家族中已经流传了4代。
近几年来,那户人家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佳士得公司几年前曾去他家中看到,当时仅认为价值两千美元左右。直到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才发现这件瓷器珍稀无比。
据悉,和此罐一样绘以人物故事的同类青花古董传世者仅有八件。
罐颈上画的波浪纹可以在其他六件上看到,都被大卫得基金会收藏。八件珍宝中有三件肩上画有缠枝莲纹,包括此件。
波士顿博物馆所藏罐肩上及足部均未加纹带。
此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足部莲瓣内绘有吉祥纹的,和大卫得基金会收藏的青花瓶很相似,其余六件莲瓣内均含下垂如意纹。
值得一提的是,该罐上的牡丹纹与大卫得所藏的瓶上画的也非常相近。
由波浪纹、牡丹纹与吉祥纹这三道和大卫得基金会所藏瓷瓶十分相近的纹带推测,罐的制作时期极可能在一三五一年左右。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华夏部专家连怀恩说,通常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华夏本土定造、烧制,其他品种才外销中东等地区。
本土订造的数量很少,且烧造的青花花色漂亮,画工精湛,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很多都在博物馆收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