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之子,在西军之中素有威名。自前几年刘延庆投效自己之后,便遣其子在自己身边行走。
几年下来,童贯便发现此子除了一身勇武以外,见识亦是不凡,故而今次回京便将之带在身侧。
看出童贯和其他人的不解,那刘平叔顿了顿,总结道:“战报中显示党项人此番伏击刘经略所部所动用的大约是步军八千轻骑六千,另加一千余铁鹞子——这便是一万五千余人。而且敌将更是党项国主之弟,晋王察哥,是其国内有数的名将。
反观刘经略所部,只为两将之兵,步军一万八千人余,骑兵一千五百众,还具是轻骑——这是两万大军。”
“单从人数的对比上来看,两方的军力相差不大。
但党项人此番更是出动了其国内近半的铁鹞子,加上这一点的话,夏军的实力甚至要超过刘经略所部。”
坐在一旁的其他几个武将闻言,皆是颔首。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衡量一支军队的实力都不只能看人数,还要看兵种!不然只比人数的话,后世二战时狂爆步兵的苏联,早就踏平欧陆了;蒋委员长又何须等到两颗蘑菇云,早就教倭寇重新做人了!
放在这个年月也是一样,皇宋带甲不止百万,而党项一族才有多少人?北边的契丹又有多少人?女真则更是少的可怜!
若是人数决定战争,那哪里需要澶渊之盟?哪里容得下元昊竖子猖狂?哪里轮的上完颜亮去写“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估计他们的祖宗东胡、匈奴、西戎、羌早就被汉唐大军扫进了故纸堆里面了罢!
在平地野战,在科技树没有代差的情况下,骑兵胜于步兵,这是常理。而重骑兵,更甚之。
在坐的除了那个徐少监,其他诸人都是知兵的,对党项的骑兵,特别是重骑兵铁鹞子有着很直观的认识。虽然党项国力大不如前,铁鹞子也不如其祖辈时的强悍,但一千余铁鹞子重骑兵换算成五千以上的步卒,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特定的情况下,其发挥的影响,更是远大于五千步卒。
而那五千轻骑,也至少当得一万步卒!
如此一算,党项今次伏击刘法的军力还要高出刘法所部不少。
童贯也是点头,示意刘平叔继续说下去。
刘平叔继续道:“依军报,刘经略所部和敌军大战七个时辰,双方皆损失过半,死伤甚重。后我军因人饥马渴,死伤无数方才溃败。”
“我军以弱旅遇敌军强师伏击,并消灭其军过半,这难道还算是大败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