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日时间,丁律头上多了几缕白发,整个人颓丧许多,犹如迟暮老人。
“臣丁律拜见主公。”丁律五体投地,久久不起。
“丁律,本官问你,你何依据判定董勇死罪?”
“启禀主公,因为此案主公未制定律法,按照惯例,遵循前朝律法,小人才有此判决。”
“死罪是大罪,要求铁证如山,你为何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判处丁律死罪?”
“小人知错,请大人处罚。”丁律再拜。
暗叹了一口气,聪明人总是会自己吓自己,丁律如今心气已失,和行尸走肉何异。
“好了,案情已经有了眉目,不日就会明朗,你下去吧。”智弦挥了挥手,丁律退了下去,一步一步,犹如迟暮老人。
叹了口气,让一旁的书记员将堂上的记录整理清楚再交给自己,智弦起身就离开了。大致的案情智弦已经清楚了,只是还有几个疑点没有解决。不过再过几日,抓到最后的那几个人,一切就都清楚了。
此案因为智弦亲审,整个青州都在关注此案的进展,民间更是议论纷纷,什么样的说法、流言都有。让智弦很是无语的是民间的百姓爱八卦就算了,还偏偏爱添油加醋,使得整个案情完全变样,甚至有丁律和董勇之妻**的说法,更诡异的是还有李伯和李氏**的说法,各种离奇的事情都有。
感叹了一句百姓无聊、八卦的想象力,智弦不爱搭理。审案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从真真假假的话语之中寻找真相。为了保护自己,所有人或多或少的说一些谎言,而人又有主观意识,会不自觉的带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比如一个老人在车前倒地,在以前,世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车主为富不仁,撞到人了,于是一片声讨。后来,世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老人碰瓷,为老不尊,纷纷唾弃老人。而事实可能就是老人自己不小心摔倒了,而车子及时刹住没撞到人,仅此而已。但个人的主观想法总是会让事情变的无比的复杂,更重要的是,人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而事实真相往往会被忽视。
数日后,董勇店铺的伙计和丁律的堂兄及几个交往密切的,私交极好的人都被带来。案子终于真相大白,看着这个案子的案情,智弦都感觉可以写一部小说了。虽然算不上离奇,但也可以称之为复杂了。而这一切都是有心算计和机缘巧合一同编制而成的。按照时间顺序,案情大致如下(你推理出了多少?):
书生董勇父母双亡,弃笔从商,出门在外经商,近十年没有返回村子。其后马员外根据法律耕种董勇的土地,其后马员外通过官府获得了田契。董勇回家后将马员外告上公堂,但败诉,只获得十两银子。董勇脾气不好,认为丁律贪赃枉法,多有怨言,甚至在公众场合也大肆宣扬此事,此事才会被贾老六这个无赖所知。
贾老六这个无赖又去赌博,不过运气不好,在不知不觉中,向赌场中放高利贷的人借了三十两白银。贾老六身无长物,为了偿还赌债,于是前去马员外家偷窃财物。因为贾老六踩点不够仔细,行动的时候露了行藏,被家丁、仆役发现,惊动了府中的其他人,在追逐中造成两个家仆丧命。
贾老六被抓,马员外亲自押去见官,出于恐惧,或者减轻罪责的考虑,贾老六撒谎说是董勇指使。董勇被抓,随后被作为嫌疑人被关押,于是捕快吴墨前去告知董勇之妻李氏。李氏六神无主,于是让管家李伯去疏通关系。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有意思的是事情就是从此开始脱离轨迹。
李伯带着儿子前去县城找丁律的门路,此时他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要救出董勇,但是他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在城中奔波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李伯万万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