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御史大夫领属官至殿西庑,从官朱衣传呼,促百官就班”。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群官按品级于殿庭就位,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新唐书·仪卫志》)。朔望朝参一般也在宣政殿正殿举行。
最后是常参。唐前期按制度“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常参则在宣政殿再后的便殿紫宸殿举行。
据说玄宗将朔望朝参也改成在紫宸举行,宪宗元和以后,更将紫宸殿改作常朝正殿,而紫宸殿之西的延英殿便作为禁中便殿,宰相、常参官奏事都在紫宸。
常朝虽然照规矩本来每日都有,但是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下令“许常参官分日入朝,寻胜宴乐”(《唐会要》卷24《朔望朝参》)。安史乱后“诸司或以事简,或以餐钱不充,有间日(即隔日)视事者”(《唐会要》卷57《尚书省》),这就逐渐形成了皇帝单日坐朝,常参官双日不复入阁的制度。
另外如果遇到假日也不入朝,而入朝日每次的时间一般也是固定的。官员们清晨入朝,拜礼加上奏事需要几个小时。所以据说文宗时每遇延英开日,宰臣及次对官先要奏事,“比及退朝已是辰巳之间”(《唐会要》卷60《御史台》)。“辰巳之间”大体是上午九至十一点钟,在此之后,本来是还会有一些部门长官在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等候接见,报告公务,后来被御史台以太耽搁时间而奏请取消。这样看来,朝参再晚,也应在午前就结束,让官员回到自己的衙内去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