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玄幻魔法 > 红楼探秘 > 第26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4)

第26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4)(1 / 2)

第三,贾母见到二人的反应不同。

贾母见到黛玉的第一反应是哭。刚一见面,不等黛玉下拜,早已“一把搂入怀中,‘心肝肉儿’叫着大哭起来”,珍爱之情溢于言表。脂砚斋在这句话后面写道:

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

贾母先盼后哭的态度,恰恰说明二人是多么的难得一见,能走到一起十分不易。当她们紧紧抱在一起时,就等于宣布这部作品脱离了“胡牵乱扯”,正式加入了史书的行列,翻开了记录历史的新篇章,其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为过。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的真正含义。

可是,贾母见到阿凤的第一反应是笑,这个笑大有司空见惯的味道。贾母戏称她为“泼皮破落户”,这个称呼实际上是把阿凤和贾雨村紧紧连在了一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贾雨村就是一个“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在家乡无法立足,不得不外出谋生的“破落户”。作者用“破落户”的称谓,将他的角色巧妙的转嫁到了阿凤身上,让她替他发挥作用,让她替他完成戏说的任务,让她替他把“荒唐言”进行到底。这就是脂批常说的“金针暗渡法”。

黛玉和阿凤能走到一起,体现的是“史”和“戏”的和谐统一,“真”和“假”的完美结合,而贾母的“哭”和“笑”,恰恰反映了这本书“一把辛酸泪”和“满纸荒唐言”的两面性。

第四,气质不同。

黛玉和阿凤无论是气质上还是文化修养上,都不在一个层面。黛玉秀外慧中,能诗会赋,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才女。阿凤则大字不识,只会料理家务,或讲一些应景的笑话。因此,二人的形象截然不同。

在黛玉眼里,阿凤的形象是: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吊稍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我们可以闭目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种形象我们再熟悉不过,即使在中国最偏远的地区,人们对它也绝不陌生。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粉面、丹唇,再加上“风骚”和“火辣”的形体动作,这不就是一个舞台戏子的形象吗?这个形象没有人不熟悉,没有人不知道,它已经成了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打扮,让阿凤的上场有了几分粉墨登场的意味,戏剧的色彩也更加浓烈。她每次出场,不仅场面热闹,插诨打科也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难怪贾母一见到她就要笑呢。

黛玉的形象则完全不同,除了举止言谈不俗外,还透着“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当然,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她那“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独特气质,给人一种清新典雅,超凡脱俗的感觉。然而,正是写在她脸上的“愁”和“泪”,明白无误的昭示了这部作品“一把辛酸泪”的性质。

第五,地位不同。

我们看到,吃饭的时候,贾母把黛玉让到宾客的首席位置,以此来彰显其座上宾的尊贵。而阿凤呢,只能在下面招呼伺候,没有上桌的资格,二人在贾母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不仅如此,贾母把黛玉住宿的地方安排在了自己卧榻之旁的碧纱橱里,反把宝玉挪到了碧纱橱外。碧纱橱是供佛的佛龛,是安置最尊贵,最崇高的神像的地方,贾母把黛玉安置在这里,等于把黛玉放在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再来看看阿凤,她在贾母这里只能作短暂停留,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来的地方去,因为贾母这里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其实,以“史”为大,以“史”为尊,以“史”为核心的思想,书中处处可见。如果黛玉是以“史”为靠山,那么阿凤就是

最新小说: 调戏公主死罪?那女帝我也要了 这个德鲁伊能变铸星龙王 战锤:帝皇归来,颤抖吧,混沌! 家族修仙:从创建海岛仙城开始 从一根野草开始无限重生 修仙背靠大佬,我混的风生水起 谍战:开局掌握军统十大酷刑 混沌龙血:废柴少主的逆袭 大秦:开局神级词条,我为红尘仙 大帝族长,缔造万古第一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