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纪,他的生存状态等这些实质问题都难有结果。所以“考证派”的“曹雪芹家史说”或“曹雪芹自传说”同样是疑点重重,难有定论。
不管怎么说,“真事隐去”这个有趣现象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总想从这桩疑案中找出更有价值和更有说服力的东西,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既然“索隐”和“考证”都没有结果,那么现在就判定谁对谁错,孰优孰劣,未免有些操之过急。这样做只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对探索真相反而不利。不管是“索隐”还是“考证”,涉及的只是方法问题,而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哪种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真正解得“其中味”,这才是衡量对错的唯一标准。
事实上,“索隐”被人抛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个方法本身,而是捕风捉影和穿凿附会惹的祸。虽然“索隐派”已经注意到了这部作品所隐含的政治内容,但他们不是在文本的研究上下功夫,而是弄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对号入座,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在上面,弄一些啼笑皆非的东西出来招摇过市。这种做法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同时也让“索隐”跟着受累,为这种荒唐行为买单。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能把它作为否定“索隐”的理由,因为索隐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运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