猾之笔”,在《红楼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比如尤二姐、尤三姐、晴雯之死,都带有这种性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有很强的鉴别能力,不能稀里糊涂的被它带入歧途,带入迷宫,带入泥潭之中。
从署年上看,甲午批语应该是脂砚斋留在书中的最后一个批语,此后再没有出现比它更晚的了。这个批语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直接表明胤祯在1755年没有死,在1767年也没有死,在1774年的8月依然活着,此时他已是86岁的高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神仙”了。这个时间与官方的记载整整相差了十九年,可以说它改写了胤祯在世的时间,也改写了清史的记载,更改写了人们对《红楼梦》作者的认识。那么,在这漫长的十九年里,他是怎样淡出人们的视线,又是怎样度过自己余生的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有待破解的一个特大谜团。
不过,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关于胤祯死亡的时间,他的孙子永忠的记载与官方的记载也不一致。虽说二者的出入没那么大,但问题是出现这样的错误太不应该,令人颇为费解。要知道,这个错误还是侯堮发现的,他在整理永忠的诗集、手稿等资料时,发现永忠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对其祖父允禵(胤祯)去世的记录是这样写的:
正月初二日,王祖允禵病。
初六日,王祖允禵薨。
另外,永忠还在他的《诗题及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乙亥(即乾隆二十年——笔者注)正月六日,王祖薨。上年二十二日,犹命坐谈佛理。腊月二十八日,忠自黄华山回,犹倚杖立谈数语。岂期开年以正月二日病,初六日遂不起耶!
落款是“孙永忠泣识”。
可见,关于胤祯死亡的时间,官方的记载是1755年的6月,而永忠的记载却是1755年的正月,二者之间相差了整整半年。为此,侯堮在他整理的《觉罗诗人永忠年谱》的叙言中无不感慨的写道:
清史稿一书,疏漏尤甚!今以永忠残集为证,如允禵释放,实在雍正十三年冬高宗即位之时,不在“乾隆元年”。其逝世在乾隆二十年乙亥正月初六日,不在“六月”。(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