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做蓝本,绝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因为,大观园巧夺天工的构思和布局,美轮美奂的山水、亭台、楼阁等景观,总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它有,似乎又不能确定,说它没有,又好像在那里见过,只是一时说不出来罢了。于是,人们开始不停的寻找这个梦中园林的旧址,结果弄出了许多现实版的“大观园”,如:南京的随园、织造署的西花园,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瘦西湖、东园,以及北京的恭王府、圆明园、西园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些说法都难有定论,但人们找寻的热情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的消减,这也成了红学研究中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
人们如此热衷于寻找大观园旧址,甚至把它作为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依然是挥之不去的“谁家事”在作怪。人们寻找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这个来印证贾府的原型到底是谁家,故而乐此不疲。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作者建造大观园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认为是为了留下按图索骥的线索,便于后人从中找到“谁家事”的答案,这个想法恐怕就过于天真,过于想当然了。如果认为它只是根据故事的需要,刻意打造的一个艺术环境,一个供红粉佳人表演的舞台或场所,那么这个想法或许更贴近事实,更有说服力。
清王梦阮在他的《红楼梦索隐》一文中说过:
书中正寓夹写,比赋兼行,大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不善读者,一落迹象,谓宝、黛实有其人,荣、宁实有其地,刻舟求剑,便不足与言《红楼梦》。
这段话对一心想寻找大观园旧址的人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既然连宁、荣二府都是假的,又何来大观园旧址呢?其实作者就是怕我们走进这样的误区,才在太虚幻境石牌坊上醒目的写下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警示牌,以提醒读者千万不要以假当真,以无当有,否则你将永远都走不出《红楼梦》。(未完、待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