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分析推理即把思维逻辑摆出来给你检查,与你讨论,即启发,请你发表意见。石经常自问:你几近无为了吗?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的奉献出来,万一的万一有有心的年轻人看到了,记住了,石就有为了。石自由了,人也自由的在石这里取与不取吧!在石看来,关心下一代的人才算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至少不能害人。不知利害宁可不说。
2—45盛东风问“师徒”理念中的腐朽成分及其含义。
步石说:中国文化中的“师徒”理念的腐朽成分:不注意言行背后的理念,那么只能算是一个多了一些条件反射的动物。这就是我们十分重视文献文物理论研究的一个原始因。我们在嘴上说吸取精华去掉糟粕是很容易的,分清新鲜与陈旧是困难的,因为有的速朽有的保鲜,而在行动人们往往容易明知故犯,给发扬优良传统带来更大的困难。
追寻理念,师徒一词是怎么来的呢?按“源头”论,“师”可以追寻到论语,在论语中,“师”通“军”,所谓带兵打仗,通军的“师”有“导”的理念。作为“教师”的“师”也就一导游。强调导游的理念是因为通“教师”的“师”的理念中第一没有强制学生的理念,学生来求学,教师教学,哪里有强制的理念呢?到孔子那里去上学是十分简单的事情,十条干肉就能换得孔子的“悉心教导”了。比我们现在上名小学要容易多了。第二、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徒的源头的理念好象不太好,有一个地方的名字叫丹徒,据说是秦国流放穿红色囚衣囚徒的地方。在论语中,在家里因为年龄有兄长,在外面因为学识有师长,学生为弟子,师生关系是兄弟关系,在论语中,学生经常反驳孔子,学生不质疑,孔子还不高兴呢!没有师徒理念。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礼貌地反驳老师并提奇怪的问题,老师看我的眼神是亲、爱、敬。没有一个老师轻视我提出的问题,把我当成“调皮鬼”喜欢。在学术的殿堂里,讲自由与平等。但不知何时师与徒结合来到了世俗的社会里。从此便俗气而逐渐带上腐朽气。可以断定师徒一词与“丹徒”一直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顺便说一句,我的礼貌是封建礼教造成的,我要是对老师不礼貌,回家我母亲会打我的。母亲的理论:天地君亲师。
师徒关系的本质并不是师生关系,它是以饭碗、就业为直接目的而建立的关系。所以,老师强调“青出于兰而胜于兰”,以学生超过自己为光荣。而师父强调眼尖手快不偷懒,常常以徒弟超过自己为担心。于是“留一手”成为普遍现象,绝活不露、窍门不讲、奥妙不说。由于带有不善基因,理念的蜕变很容易变成腐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无底线的跪拜自贬求学。师父的权利过大。这时的师徒理念的腐朽成分可以用“没有”这个词来陈述而表述为“没有人格尊严意识、没有平等自由意识”。在过去的一些帮会里,不要说人格尊严了,徒弟的小命都是师父的。还有愚忠愚信卖命义气等等封建意识。在很多的时候,师徒结对是相互利用。师父们利用名气网罗爪牙,形成实力。徒弟们通过师徒关系进入师门获得保护,虽然可能因此要出卖一些灵魂,在师父面前低声下气,但一旦来到外面,那也照样是八面威风,十足神气。最后申明:师徒的理念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得到归正、正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