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求学
那时候的中国,内忧外患。小日本叫嚣着把爪牙伸向我华夏。军阀连年混战,抗日战争刚完国内战争又狼烟四起。中国的路在哪里?年轻人的路又在哪里?很多的人都感到迷茫,无助、困惑。父亲在别人的蛊惑下,背着自己的奶奶来到了县城警卫团当了一名宪兵。
刚穿上宪兵服的那一瞬,他心里还有点小小的神气。一身漂亮的警服,一把手枪横别在腰间,英姿飒爽,仿佛自己戎马生涯一般。可刚干了几天后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年轻人通常都有这样的毛病: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接收新鲜的事物,但同时新鲜感一过就泄气了,对事物也缺乏应有的判断。他哪里知道,来了就是叫他们这些刚招来的年轻人天天站岗,这里戒闭森严,还不能与家里人有任何的联系。这可难住了父亲,他怎么忍心丢得下家里耄耋之年、无依无靠他的奶奶呢?何况这种工作和他想象中的相距甚远。那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斗争十分尖锐,他不知道这个警卫团哪天就是末日来临,说不定到时还牵连自己和家人呢?他很迷茫、忧虑!怎么办呢?硬来是不行的,说不定连大门都出不去,还别说回家。看来唯一的办法就只能是逃跑了。主意拿定后,父亲终于下定决心:?是夜,父亲慌张的脱下刚穿了几天的警服交出了才握了几天的手枪,趁看守员不注意,在夜幕的掩护下,蹑手蹑脚慌慌张张地地逃出了警卫团。?随后,他的心扑腾扑腾地跳了将近一个晚上。这样,在当了二十九天的警卫后父亲悄悄地跑回了家。谁知道,后来为了这件事上头在他头上扣了一顶大帽子,说他非法盗取枪支。惨遭小人的暗算,令他百口莫辩。他们说如果不赔钱就要让父亲吃官司,或者再拉回去当兵。年迈的曾祖母看到自己的孙儿失而复得高兴得无以复加,她哪里肯再舍得自己的孙儿又回去吃苦受累啊,老人愤愤的擦干眼泪,忙不迭地给上面派下来的人赔礼道歉。为了近快平息这场风波她只好忍痛卖地赔款息事宁人。
这些年来父亲时乖运蹇,加上社会的混乱使他又陷入了深深地迷茫。父亲愤懑的青春心扉紧锁,如同炼狱,痛楚的过往无法埋葬,可前路漫漫。难道一直凄风苦雨?父亲正当韶华,本能的不甘,有多少委屈就期待多少强烈的爆发。
终于有一天,父亲得到了他上私塾时杜老师的指点:“你们年轻人啊,在这个社会里不好混啊,你要跟到他们(指国共两党)去呢,又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你要不跟到他们去呢?也不对!他让你不得安宁,染于昌则昌,染于黄则黄,唯一的办法那就是避开这个社会,去读书啊?!”?读书!听了老师的话,父亲如醍醐灌顶,然而等他冷静下来后,他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钱从哪里来,奶奶同意吗?”?他心里泛起了嘀咕。但此时他的心中已有了明确的方向,得到启示后,父亲终于放弃了他钟爱的医学事业。积极地奔向他人生的又一个目标。发奋苦读,立志靠读书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避开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因为读书人一般是不染指政治的,在历朝历代都是受人尊敬的,这不愧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父亲在心里暗暗的下了决心。
可是,在一贫如洗的家里,要想读书谈何容易,钱从哪里来?况且自己年迈的奶奶会同意嘛?倘若他读书去了谁又来照顾自己的奶奶呢?当然,这些都是暂时的困难,只要自己把书读好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啊,既然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执行下去,“家无读书人,官从何处来!”老百姓要想出人头地,唯有读书这条路可走,认识到这个理后,父亲矢志不渝。
首先,读书费用的问题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个改了嫁的妈妈,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的妈妈,母亲非常理解自己的儿子,母性在这一刻瞬间迸发,她虽是个农村妇女,却是个开明、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