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魏国所为?”
李斯敛眸,轻轻摇头。
“魏距离秦国最近,自也是最危险的,可魏若灭,燕坚持不过一年也必亡……”
梁儿心中一震。
怎么又是燕国?……
话至此处,赵政的眼神已是越发晶亮。
“为何你这般肯定挑唆南郡之人来自燕国?”
只见李斯站得笔直,正色庄容道:
“饥荒与南郡暴乱的急报相隔不过十天。据南郡太守李瑶方才的那卷文书所报,此次暴乱之所以在短短几天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是因为那些暴民初成规模、上下有序,甚至还隐约可见类似于军中的编制,故而短短几天就已攻至郡治之所。若非李瑶出身武将,平时又并未懈怠练兵,恐怕南郡此时已经失守。”
他转眸看向昌平君。
“左丞相懂得用兵。李斯想要问一句,寻常,若要将毫无经验的数万百姓组织训练到如此程度,最快需要耗时多久?”
昌平君略做思考,郑重回道:
“至少也需要一个月。”
李斯微点了一下头,再次面向赵政。
“大王,此次暴乱,他们出师之名便是食不果腹、难以生计,可饥荒刚刚开始都还不足半月,他们又怎会仅在十几天内就迅速集结至如此?”
昌平君凝眉,张口接道:
“除非……他们知道何时会发生饥荒,提早做出准备。”
王绾亦恍然醒悟。
“也就是说,挑唆策划暴乱的人,和引发饥荒的是同一人。”
赵政薄唇勾起,笑得分外狡黠,幽冷的眸子令人望而生畏。
“呵呵呵,好一个燕太子,真是花样百出……竟妄想以南郡之乱耗我兵力……寡人倒要看他能拖住我秦国几时?”
赵政看向昌平君,唇口微动,淡声道:
“昌平君熊启。”
昌平君上前拱手。
“臣在。”
“南郡的暴民都是曾经的楚人,你身为我大秦左相,又是楚国公子——楚考烈王的亲生儿子,还是前楚王和现楚王的异母兄长,此事由你出面最好。尽量以和为主,劝他们归降,如若行不通,再行用兵也不迟。”
昌平君躬身颔首:
“臣领命。”
忽然赵政面色一滞,似是想起了什么,又说道:
“可让李信同去。李信本就是武将,南郡太守李瑶又是他父亲,此番或许可以有所臂助。”
昌平君应“诺”。
梁儿暗道:
一个李瑶加上一个昌平君,一刚一柔、一武一文。
他二人应对暴乱足矣,多派一个李信着实无用。
说是会有所臂助,恐怕主要还是借机给那父子二人有个相叙的机会。
听闻李瑶李信父子感情极深,却无奈李瑶常年驻守遥远的南郡,二人已是多年未见。
李家乃是咸阳名气颇大的世族,已连续十代不是重臣就是将军。
现如今家主李崇驻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其子李瑶驻任南郡太守,封狄道侯;年轻的孙辈里又出了李信这个为将之才。
赵政对他们必是需要多番留心,略施恩德的。
——
这天过后,未出一个月,南郡便已传回了暴乱已平的消息。
听闻昌平君不顾个人安慰,孤身深入暴民之中与他们交涉了整整五个日夜,仅凭一己之力,未耗一兵一卒,便将南郡一事解决得妥妥贴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