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六年(718年)四川大匡山。
林壑深邃,崇山险峻,北倚龙门山,下临让水河。
一名白衣少年正在河边翩翩剑舞。虽才豆蔻芳华,却是剑术精湛。
挥剑飒飒锋芒露,行云流水荡气扬。
少年一招一式潇洒游龙间,是激起江水四溅,涟漪潺潺。霎时,一个身轻如燕蹁跹而起,旋即俯冲剑指破水而入,确如蜻蜓点水,剑曲而浮,身子倒立而空。转瞬荡剑画太极,逆水旋涡起。少年借势一个筋斗翩然至岸边,剑锋引出水龙如游龙戏凤,一道汹涌水柱将那岸边一棵苍松摧枯拉朽般骤然倒地。旋即剑收藏肘,呼吸吐纳,抚掌而下,气沉丹田。
这名潇洒不羁的翩翩少年便是李白。少年修道,筑基小成,任督皆通,气运如风。
李白快步而至,见那松如断梗,心中大悦。定睛一看,断木旁一条七尺青蛇残喘而栖,身有伤口,鲜红直涌,怕是这剑芒而至,恐伤及无辜旋即小心抓起青蛇一脸抱歉道:“青蛇啊!我这河边舞剑,你在河中游耍。不知是你倒霉,还是我倒霉。你无辜受牵连,我差点妄杀生。不过还好你命不该绝。”
话毕,李白袖中取出一霜白瓷瓶,摘去木塞,旋即往青蛇伤口倾洒。原来是敷药疗伤。这药甚奇,不出片刻,血止伤愈,奄奄一息的青蛇顿时活蹦游摆。
李白见状,也是微微一笑。抓着青蛇行至河边,蹲下身子放生水中。青蛇蜿蜒在水中,不肯离去。
“青蛇啊!你当我是救命恩人,不知你差点因我而死。”望着不肯离去的青蛇,似懂非懂的李白假装甚懂,蹲在河边与那它兴致聊天。
天色渐晚,霞染云霓。李白也该动身回祠堂,否则又该被责罚。他来这大匡山假借读书的名义,实际是想脱离那家里的管教。一向追求自由的李白,不喜束缚。很小年纪便四处云游。这读书与受管教无异,都脱离不了条条框框。所以,虽然说在此读书,也是经常逃课,于这山林间习剑炼药。
与这青蛇匆匆道别后,李白也是马不停蹄地赶着回祠堂。
不出所料,这课堂点名,又被逮个正着,免不了一顿责罚,这么久李白倒也习惯了。
“这位学生?这是赶着去哪呢?”一位白须霜鬓的老者,站在门口似守株待兔,信捻胡须。
“额!老师,您在这做什么呢?”被“农夫”逮住的“白兔”,一脸尴尬地反问道。
“我问你,你倒问起我来了?”
“老师我这不是不耻下问嘛!”李白强词夺理道。
“呵!好一个不耻下问!”不耻下问被李白这么个用法,让老师也是无语。
“学生明白,学生知错,学生定改。”李白一副习以为常的态度。屡教不改地照本宣科还佯装一脸无辜的说道。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屡教不改,呜呼哀哉?”听这老师的回答,果然是名惯犯。
“老师,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书中也无规定这事不过三吧?”李白不肯服软,继续狡辩着。
“好你个李白,你你!”老师被李白顶撞得无言以对,难以辩驳,撑得一脸通红指着李白是难他一点办法没有。
“将道德经罚抄三遍。明天于课堂当众背诵。”老子也是习以为常的刁难李白。
“三遍?明天还要背诵?老师你宰了我吧!”李白双手托剑,仰头闭目,求师赐刎。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老师并未搭理他的胡闹,一声教诲转身而去。
繁星抖落,如豆子般洒满天空。借着皓洁月光,一名少年在那屋中秉烛而抄。这便是自食其果废寝受罚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