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了在作者本身所处的明代,象棋已经成为某些女子家庭生活的一个内容。
清代时,女子下象棋不但被写入中,而且还被写入某些弹词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木鱼书第九才子书《二荷花史》。木鱼书是广东的地方弹词,在晚明时已开始流行,至清中叶蔚成大观。《二荷花史》是一部用广州话创作的通俗文学名著。它写羊城才子白莲,虽穷愁潦倒,但风流倜傥,欲自择佳偶。一日他男扮女装外出访艳,化名卖珠姑娘探芳,避雨“艳斋”,突然听到“将将”的声音,透过帘子内望,原来是名妓红香和紫玉正在闲对象棋。以下是《二荷花史》中的一段词:
举步即时返去睇,只见棋中车马正匆忙。
士卒纷纷来又往,棋子敲残有几双。
着来急是交关处,探芳其时到身旁。
紫玉举头忙便问:阿姐谁家女娇娘?
语完遂又将棋着,呖呖声飞杂雨长。
正系迷来已见入当局,袖手谁知笑在旁?
红香着到将输处,一婢盛来晚膳香。
乘机佢(即渠)就忙抹乱,开声时便说言章。
由于夜雨连绵,白莲不得不留宿青楼,在雅致的房内搭床歇脚。晚妆已罢,红香颇觉无聊,又邀紫玉下象棋。两名妓以夜雨敲棋为题赋诗。
紫玉的诗文是:
底事黄昏最系情,玉棋和雨响春声。
只今笑杀浑差着,一局能输十五城。
红香的诗文是:
闲呼迷局耐芳情,打破春愁似有声。
散作啼花千点雨,飞飞如满石羊城。
两名妓因知探芳亦解诗章,乃齐声邀请她也做一首,白莲不得已吟道:
怪他同局不同情,乱雨敲棋各一声。
虽是相思围未解,好凭车马破愁城。
当时的才子白莲年方17岁,不但诗画俱佳,出口成章,而且东粤围棋第一,精于音律与弹琴。从“正系迷来已见入当局,袖手谁知笑在旁”一句看,他对象棋也很在行。名妓对局,才子唱和,作者是将其当作风流韵事加以渲染的。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青楼女子闲时迷恋象棋的情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象棋文化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国粹,又是艺术,更是一种趣味盎然的开智健体的体育运动。“棋子虽小,品格高尚”,这是古人对棋文化的评价。陈毅元帅曾以此语号召大众习棋。
如何解读棋子的高尚品格呢?我们以为有六:
第一,平等性。棋子十六对,弈棋者不分贫富贵贱,平等参与,判别胜负一视同仁,优胜劣汰,没有特权与特殊。
第二,平民性。一张棋盘,32个棋子,制作可因陋就简,随身携带,即使在荒山僻野,只要有对手便可席地而坐,开坪对弈。正因为象棋活动具有广泛的平民性的品格,所以数千年来备受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喜爱。不仅如此,棋子走法很多,变化无穷,不论弈者、旁观者都会全神贯注,既可开智健体,又能忘却烦恼、疲劳或病痛,有益身心健康。是一种带娱乐性的,人人都能参与的体育运动。
第三,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它像一根红线贯彻下棋的全过程。32个棋子组成一盘棋,各个棋子的进攻、防御、退却都有一定套路,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局部必须服从、服务于全局。我们常说的“全国一盘棋”“弃卒保车,舍车保帅”等等,皆是象棋整体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