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没有这位棋圣的片言只字,怎不令人黯|然神伤!现在我们应该为这位棋圣和《橘中秘》立碑以志。
中国象棋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在秦汉时代继续发展,棋盘上面的楚河汉界正是其发展而来的,经过唐宋时代,最早出现了象棋棋谱《棋经论》《事林广记》等棋谱,标志着象棋的棋理,布局,出现了其规律性和战理性。到了明清时代,尤为流行,出现了大量象棋著作,直至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象棋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涌现出一大批的象棋高手,为象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选出古今的象棋十大高手,他们在自己的象棋巅峰时期,谱写了很多江湖棋人弈事。
第九名:朱晋桢
朱晋桢,出生年月:未详,明崇祯时著名棋手。少年时却迷上了象棋,经常挑灯夜战,一无别念,棋艺之高,号称无敌者。其兄朱翼维所作《橘中秘-序文》中说他“锐志下帷,思入微渺,篝灯丙夜,靡有他念……旁涉雕虫,悉造其巅,而于象戏尤得三昧,即明眼人鲜不敛手称无敌者”。朱晋桢曾总结前人战术成就,辑成棋谱《橘中秘》四卷。其棋艺之高在当时可谓是顶级大师。但鉴于但是的信息和对局不发达,无法判别和其他大家的对局的水平,战斗力屈居第九名。
第八名:周德裕
周德裕(1900~1949),江苏扬州人。长期活跃于上海棋坛的象棋名家。民国19年(1930)代表华东去香港参加华东与华南埠际大赛。民国20年,与万启有代表华东在上海参加华东华北埠际大赛,成绩优异。被棋界誉为“七省棋王”。民国31年回沪,仍以辅导棋艺为业。曾主编香港《华字日报》象棋专栏,著有《象戏勾玄》、《象弈讲义》等,对先手中炮攻后手屏风马,有精辟见解,民国时期江南第一高手,战斗力排行第八。
第七名:董文渊
董文渊(1918—1996),号称双枪,擅长象棋和围棋。浙江杭州人。少年成名,棋才出众。1937年获鲁闽浙苏四省棋赛冠军。1939年去香港与周德裕争雄。曾在十局赛中大胜周氏,获“新七省棋王”之誉。50年代初在上海与杨官磷进行两次十局对抗赛,多负。棋艺特点为开局灵活多变,残局功力深厚。兼擅围棋,1962年获全国棋艺锦标赛围棋比赛第四名。在中国近代象棋史上,有“四省棋王”之誉的董文渊,是继周德裕之后的棋坛风云人物。他长期称雄于华东的上海和华南的香港,五十年代时还作为中国围棋队的成员迎战过日本棋手,1964年在参加全国围棋比赛中得过第五名。1951年,从广州来了个瘦小青年人,他叫杨官璘,少董6岁,在上海工人文化宫设擂成功后向董挑战,虽以二负一胜一和小负,但杨返穗后更加用心,苦拆苦解,有所精进。1952年杨再次到沪,在“米高扬”打董的擂台,共弈十局,杨取得净胜二局的战绩,从此开始了杨官璘时代。胜过周德裕,战斗力排行第七。
第六名:彭述圣
彭述圣(1874-1960)象棋名手,甘肃兰州人。彭家几代人均是棋艺高手,彭述圣自幼钻研象棋,十几岁便以善弈著称。于是,兰州“彭高棋”便无形中成了“世袭”称号。1931年弈游华北,与名手张德魁、那健亭等交手,均占上风。以58岁高龄打遍诸多北方名手,取得压倒性胜利。彭述圣在北平显示的技艺,还反映在对其他名手对局上。彭在北平连胜京华诸多名手后,东北名手徐词海、赵文宣和天津名手钱梦吾亦赶往北平。彭对钱梦吾、赵松宽、李同轩等较量,没有一人能挡住彭的棋锋。彭述圣与华东的周德裕、张观云和华南的黄松轩、曾展鸿等没有交过手,但棋人们通过胜负概率估算,还是对彭述圣的棋力看好。为此,彭被福建的《象棋月刊》等刊物称为大国手。彭述圣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