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没有伙伴。
终于在他母亲一直陪伴了他一年之后,杨仲义学乖了,开始懂得认真学习了,因为他生高中了,升到了一所平民学校,但却是一所精英学校,这里的孩子不像之前那样,都是家里有钱的人家,但确实最努力,智商最高的学生,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进入的学校,这所学校的学生,只有一个目的,考入大学,或者考取留学名额,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在这种氛围下,杨仲义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因为每次考试都挂在最后,被学霸们用成绩碾压的滋味很不好受,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多,在他母亲请来的家教折磨了一年多之后,他的成绩勉强能排到中游了。
但这种成绩,显然无法让他进入大学,中国的大学太难考了,因为学生太多了,学校又不够多,才100所正规大学,有的学校每年才招收1000人左右,每年能升大学的学生才只有30万人,而高中毕业生却高达1500多万,50个人中才能考取一个。
好在中国有钱,大把撒钱把学生送到国外去,每年送往欧洲20万人,其中德国就有10万人,送去美国的也有10万人,但杨仲义依然考不上。
不过他年轻,因为他上学比其他人都早,他家人安排他去跟一个人学习学问,中国的大名士张謇,中国最后一个状元。
他认识张謇,因为他时候,就是张謇给他蒙学的,那时候张謇在山东,后来张謇走了,他也进入了正规学校读书,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对张謇印象深刻,因为张謇太严格了,严格到让他感到恐惧。
说心里话,他是不想跟张謇学习的,但他无可奈何,他敢跟他母亲说不,甚至敢跟他大姨说不,但是他不敢对张謇说不,张謇是他叔祖父金九之外,第二个让他害怕的人。
所以张謇一个电话,他只能收拾行装,前往南京。
让杨仲义意外的是,张謇并没有叫他读书,也没有考他学问,而是非常关心的跟他谈了谈这些年的学习,然后让他去农会实习了。
让一个湖南籍的农会干部带他,这个湖南人叫李胜利,中国官话说的还不如他好,但是学问很好,能做诗词,十分健谈,说话之间很有感染力,仿佛天生有一种战天斗地的气魄,让他好生佩服,天然让他生出亲近感,觉得跟着这个人能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精彩。
李胜利精神很好,生活上虽然略显邋遢,但是凡事都要穷根究底,带着杨仲义到各地的农会视察,常常能在各种文件当中找出最难以察觉的问题,经常让当地农会官僚哑口无言,只能承认错误。
跟着李胜利也让杨仲义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中国农会的具体操作,每年定期在农闲十分教授各种农业课程,推广优良种子,下乡拜访一些大家族的族长,甚至普通农户,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最紧迫的困难,统统记录下来,回去整理成册,一项一项解决。
最重要的工作是筹建乡村工厂的问题,李胜利告诉杨仲义,这关乎中国农村能不能发展起来,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等国家的最关键一步。
李胜利喜欢说第一等,他有浓厚的大国主义情结,他天然认为中国人就应该是第一等,如果不能成为第一等那就没有一点意义。
李胜利讲道理总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很难被人驳倒,尽管很多时候杨仲义觉得他说的东西好像有问题,可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总是被李胜利的逻辑所困住,要么被他说服,要么被他慑服。
李胜利带着杨仲义,检查一个有一个农村的生产条件,土地化验结果,适合大规模种植的作物类型,然后来选择适合发展的工业项目。
李胜利说,工业既要讲集中,也要讲均衡,把工厂放在农村是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