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稳妥,但是这不是他们成功工业化的原因,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脚踏实地,而不在于引不引入外资;日本人确实对外资十分抵触,一直到后世都是如此。日本人的做法杨潮其实也很认同,如果杨潮有三十年时间经营,他也不会引入外资,而是通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购买外国机器设备的方式自己慢慢积累,慢慢发展。
可是杨潮没有,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剩下不到十年时间了,也就是一轮工业扩张而已,这一轮工业扩张的规模,就决定了中国能在一战中获得什么样的地位,而现在一穷二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慢慢积累?黄花菜都凉了!
而且杨潮的打算还是很阴险的,他计划是引进德资为主,然后在一战中没收德国资产,当年段祺瑞的北洋政府都是这样做的,杨潮觉得自己没道理比段祺瑞更弱鸡,更有资格没收德国资产了,因此引入德国资本越多,将来发的财越大。
但是杨潮实在没有办法说服超哥,不可能告诉超哥十年后洋人自己就打成一锅粥了,我大清还可以没收敌国资产发财,也没有办法拿出后世吸引外资引入技术的例子来。
因此超哥一时难以认同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