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官吏封存好库房、物资,各种物都要注意妥善保护,能做到者便是为新秦立功,待大军抵到之后便可以此取得奖励。
看了这传单,聂士成唯有苦笑,秦军想得太细致,连这传单都已经前准备好了。
不过聂士成有了这传单至少就有了一件好处,就是随后遇到的几支秦军部队都不曾为难他们,还有好心的秦军士兵给了他们一些干粮。
吃着秦军配发的被称为‘压缩饼干’的干粮,在水渠小河里喝着清水,聂士成默默无语,路上几个人从沟子里整出了一辆板车,又好运的在一处庄稼地里牵了一头马,搞出了一辆马车来,低头赶路到了距离宝应县城只有七八里远时,他看到前方大片的火把光芒,看上去是有一两千人的秦军正在行军。
“什么人?”他们还没有接近,便听得远处有人喝问。
“回乡的民夫,军爷!”聂士成的一个亲信扬声回答,沿途这样的盘问经过不少,他们此时心里已经一点紧张都没有了。
“离部队远一些,不要干扰行军。另外注意安全,这周边还有大量的淮军溃兵散勇没被清理。”
聂士成他们有马车坐,虽然不是正经的四轮马车,但怎么着也比士兵步行要稍快些。但那个秦军士兵口气里没有半分羡慕之色。
聂士成再次忍不住拿自家武毅军跟秦军做起比较来,他心中明白,若是武毅军或者是淮军别部,哪怕是李鸿章的亲军,见着这样的情况,除了个别营头外,定然是要将马车夺来给自己坐的,心狠些的只怕还会杀人了帐。但眼前的秦军士兵……
两边这一点上差的太远了!
军纪这一项上,秦军真的将淮军,将任何一支清军,甩出了十条街!
在聂士成看来这不仅仅是严厉的纪律约束而至,更重要的是属于军队荣誉感和待遇。满清朝廷不管再怎么看中淮军,淮军士兵在社会上也没啥地位。‘好男不当兵’这五个字套在淮军,以及湘军、楚军,乃至是多军的头上,都是再适合不过了。
可这五个字绝对套不到秦军的头上。
刘暹挑旗起兵以后,秦军士兵的诸多待遇,《大公报》报道的很清楚。不仅军饷高,有功禄田拿,一家里男丁当兵还能减免税赋,并且秦军正在搞得什么学校,军属子弟学费减半,烈属子弟学费全免……
……
宝应县城里,李鸿章如同枯竹,呆呆的立在城墙上,看着南面拿点点火光,耳朵听着秦军胜利的号角和淮军败亡的序曲……
完了!
淮军完了!
彻底完了!
夜过去了大半,已经三点多钟了,宝应城收拢的败兵才三四千人。
秦军聚集在宝应周边的兵力已经越来越多,时间是站在秦军一边的,拖得越久,淮军残兵再来汇合的可能就越小。
“中堂,撤吧。天亮了,想走都走不了了啊!”周馥劝着李鸿章。李鸿章置若罔闻。
同时宝应县城的一间房屋里,作为英国国内首批抵达中国的战地记者,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威廉.史密斯在经历了震撼的一天之后,现在的他正在撰写着自己的通讯稿,他在里面激动的写道:“随着秦军的骑兵和越来越多的步兵抵到宝应县城区的外延,并开始零星的对着宝应县城区发炮轰击清国军队的外围防御据点,目前整个宝应城区已经完全陷入歇斯底里的大混乱……
这里【宝应县城区】的情况非常恶劣,与一切陷入战争的城市一样,所有的一切,都糟得不能在糟了。我眼前看到的景象非常奇异,我看见那些带着东方式官帽的军官们对自己手下的士兵的暴行不问不顾。他们嗜好不例外距离他们就近在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