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就想明白了,这是一部讲述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影片,那些人肯定是参与过二战的老兵。
相当聪明的宣传手段不是吗?迈克?斯科特心中只能承认这一点。
靠在椅子背上,已经七十多岁的大卫?布朗身体依然健壮,作为当年参与过奥马哈登陆战的宾州第二突击队的一员,接到主办方的邀请后,他想都没有想,就应了下来。
那是一段残酷的回忆,那是一段血与火的岁月,那是他终身都会铭记的时刻。
应福克斯的邀请来到洛杉矶,他才发现一大批老兵都汇聚到了这里,坐在左边的,就是当年101空降师的老兵……
就在大卫?布朗的左前方,斯坦芬?安布罗思拿出笔和本子,准备纪录对影片的观感,他当然不是影评人,有了去年的经验,D日工作室自然不会花费重金邀请影评人参与试映。
斯坦芬?安布罗思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权威学者,在全美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学术界更是名声赫赫。
一直到影片开始放映,杜克才与罗宾?格兰德和查尔斯?罗文走进了放映厅,找到各自的座位,坐了下来。
杜克不动声色的看了看左右,来时他就注意到了,工作室请来的老兵足有近百位,如果影片能像曾经那样引发他们的共鸣,势必能成为极好的宣传嘘头。
“嗨,杜克。”
后边有人主动伸过手,杜克在上边握了下,“你好,乔斯曼,能见到你很高兴。”
“我们非常看重这部片子。”
作为帝王院线的看片专家,乔斯曼毫不掩饰对影片的期待,“帝王娱乐最喜欢你的制片风格。”
“谢谢!”杜克客气了一句。
不仅仅是乔斯曼,杜克目光向后扫去的时候,还看到了AMG的林奇,全美艺术家院线的卡特等等。
这只能说能一种情况,全美的院线都把他当成了摇钱树。
影片拉开了序幕,由于没有添加片头,画面上直接出现了一面飘扬的星条旗……
从墓地出现在镜头中那一刻起,大卫?布朗的拳头就紧紧握了起来,那是奥马哈高地上的美军公墓,有不少他的老伙计就长眠在那里。
然而,接下来的画面,让他瞪大了眼睛,虽然影片中的战争,远远不及当年的奥马哈海滩残酷和血腥,却是他看过的所有战争影片中,最为接近的一部,只是看这开头戏,就足以让人明白战争的残酷。
画面里的是钢盔、脸、钢盔、脸、钢盔……一个个都像是刚从噩梦中惊醒又要接着去做下一个噩梦似的,配上昏暗的天空,一种窒息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团圬物从一位战士的口中喷出,坐在他边上的那位战士却把口水咽进了喉咙——就这样延伸下来,直至整个登陆艇。
大卫?布朗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那段岁月,深埋在脑海中的记忆不断回荡在心间。
抢滩的成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同样,通往柏林之路也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铺筑成的,在《拯救大兵瑞恩》里,鲜血同样成为了战场上最醒目的主角。
没有怎么炸都不死的角色,没有了不切实际的垂死反戈。死亡,来的是如此的快,快的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死亡逐渐增多,一个、两个、三个……不计其数,最终营造出来的是银幕上惨烈的景象。
生命有多脆弱,战争就有多残酷!这是大卫?布朗参加完战争最大的感受。
心境不同,所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电影的角度也不同,乔斯曼的眼睛里,看不到战争的残酷,看不到其中的人文关怀,也看不到生命的脆弱,更看不到八个救一个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