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要小的多。至于轻便方面,两者更是没有办法相比。
当然如果不怕把事情闹大的话,把火箭弹后盖砸掉,用火把直接点着发射,也不是不可以的。只是这种发射方式的动静比较大,很容易在事先就暴露目标而已。谁也不是傻子,你那么大一根火把在哪里要是还发现不了,那就是愚蠢了。只是可惜这种最轻便的发射方式,除了军区特种侦察旅之外,没有一支部队会使用。
在火炮威力不足以彻底的摧毁那些所谓的核心工事的情况之下,对这些永备工事只能在坦克和平射高射机枪的掩护之下,一点点用大当量的炸药爆破。装备准备上的不足,也使得战斗进程,造成了相当的艰难和拖延。
另外不能不说的是日本人在构筑工事方面,的确有着几乎天生的特长。这些工事虽说很多修改的都很仓促,但是其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方面,依旧下了不少的心思。所有的工事环环相套,射界不仅相当的开阔,而且火力点全部都是采取明暗结合的组成方式。
每一个主堡周围都构筑了大量的地堡和暗堡,与主堡形成了完整的交叉火力配置。最多的一个主堡周围,甚至构筑了多达二十八个明暗地堡和机枪工事。而主堡与地堡之间,又埋设了大量的地雷。而且在纵深,还部署有大量的迫击炮和步兵炮。
各主堡周围成梅花形部署的这些地堡与主堡的交叉火力,可以三百六十度的无死角射击。同时日军各个工事群周围,还挖掘了大量的半人深壕沟,以方便部队快速的调动。并布设了相当的雷区,以填补防御上的空白。
而在挖掘壕沟的时候,无论是反坦克壕还是交通壕或是战壕,所有的土都堆积壕沟面对外面的一侧。这些土里面,布满防步兵地雷以及少量反坦克地雷。步兵如果想要使用这些土,那么你得先在对方密集的火力之下排除这些地雷。
如果想要利用坦克越野能力,碾压这些反步兵地雷,那么不仅要小心里面混杂的反坦克地雷。还要当心坦克在爬坡的时候,浑身上下防御能力最差的底盘暴露出来,给日军部署在这些壕沟另外一面的大正十一年式步兵平射炮以偷袭的机会。
要是正面作战,这种大正十一年式三十七毫米步兵平射炮,即便在五十米以内也根本就无法击穿抗联经过改进的坦克正面装甲。但是如果命中的部位,在底盘这结果可就不一样了。在攻占巴彦塔拉的时候,日军就采取了这种战术,击毁了陈翰章所部整整一个坦克排。
同时日军各个阵地上配置的机枪数量,也远远的超过了日军原有的编制。用陈翰章的参谋长刘雁来的话来说,他与鬼子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是第一次见到鬼子在单位面积之内,在某一个单位编制之中部署如此多的机枪。还是第一次见到日军在某一次战斗之中,布设如此多的地雷。
地雷是抗联在防御战之中常用的手段,而在历次作战之中,杀伤了不少的日军。但是一向对防御战不重视的日军,在防御作战的时候,使用地雷的时候很少。即便是有也从来没有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布设如此多的地雷。
其实真正给陈翰章的攻击带来困难的并不是日军的机枪,更不是那些反步兵地雷、迫击炮和掷弹筒。这些机枪穿不透抗联改良过的坦克装甲,而那些反步兵地雷,对步兵的威胁的确很大,但是对坦克的威胁也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威胁到他推进速度的是日军部署在纵深的炮兵,还有那些反坦克地雷。最大的威胁,则是欧日军挖掘的大量反坦克壕沟,还有壕沟另外一面的步兵平射炮,这种抗联装甲兵之前根本就没有看得起的日军反坦克武器。
如果没有这些反坦克地雷和壕沟的威胁,他的坦克可以直接将步兵送到日军的碉堡前。坦克上的四十五毫米火炮,对付那些主堡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