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的越狠,如果能够全部歼灭这支秦军部队,那么秦国就越不敢对我们动手,”田横信心满满的说道,而其他将军们都惊呆了,他们如何想都想不明白,这个年轻人是不是疯了,秦国如果别歼灭一支部队的话,肯定会采取报复的,那个时候,齐国很有可能面对來自秦军强大军力的直接打击。
但田横认为,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秦国会吃下这个哑巴亏的,秦国人还不会因为损失上百人的队伍,而采取动用国家全部军事力量來打击秦国,不管田横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秦国的确不可能过早的派兵参与其中,原因就是,秦国的国家利益还不足以冒着巨大的风险,投入到一场不可能有收益的战争当中。
田横的考虑点或许就是如此,但是秦国可以借用自己巨大的经济优势來操控其他国家参与其中,比如,赵国。
就在前线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对付秦军的时候,齐国国内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來自外交,也可以说是军火外贸。
随着齐军大规模的换装装备,特别是火枪装备,齐军的军火贸易需求持续旺盛,但军火的价格异常高昂,特别是秦国垄断了整个军火生产,这对齐军來说无疑卡住了脖子,为此,齐国的军工生产部门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火枪。
不过,秦国生产的活门步枪,以及更加先进的步枪,齐国的军工生产一开始是从仿制开始的,齐国最先生产的步枪是老式的燧发枪。
齐国可以大规模的从楚国进口黑火药,所以,对他们來说,黑火药并不是十分的缺乏,相反,对于子弹壳,齐国由于沒有完整的军工生产设备,无法大规模批量生产,他们只能依靠手工二次装填废弃的子弹壳,这种子弹由于射击的时候经常出现哑火的现象,所以,士兵对这种弹药不乐于接受,对于此,齐国只能做到这里了。
不过,在另外一面,齐国却做的非常的到位,那就是他们成功的仿制了秦国生产的燧发枪,这种枪制造简单,而且对子弹要求不是很高,所以,齐国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仿制,至于制造枪的材料,则大部分來自秦国的钢材出口,特别是钢管出口,不过齐国自己也生产枪管,但其工艺无法和秦国生产的相提并论。
而且齐国生产完全靠手工制造,通常,需要一名熟练工匠操作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一根枪管的制作,而且该枪管的耐热性非常的差。
不过,对于发射速率低的燧发枪來说,已经非常的足够了,但随着燧发枪生产进入正轨,一个新的问題摆在了齐国的军工面前。
这个问題就是,齐军需要的是能够连续发射的步枪,而齐国能够提供的则是比其大规模装备的活门步枪还要低一个档次的燧发枪,这种高需求,低配置造成生产出來的大量燧发枪成为废品,虽然是废品,但这毕竟是武器,而且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和钱财制造出來的,就这样当做废铁來处理,显然不是齐国一开始的想法。
于是齐国的军工生产者们开始极力的推销他们的产品,齐式燧发枪,但拿着自己的产品在市面上进行兜售的时候,才发现,活门步枪的占有份额已经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即便是同类级别的燧发枪,秦国机械生产出來射燧发枪有零部件结实,耐用,更换简便,特别是燧发枪的一些步枪通用性良好,而齐式燧发枪由于刚刚面世不久,无法和秦国的军工厂相抗衡。
但还是有些值得齐国人高兴的,那就是楚国的商人订购了一批五百支燧发枪的订单,这笔订单对齐国人來说意义不小,订购的楚国商人则是处于自身考虑的。
这些楚国商人主要从事的是奴隶贸易,展开奴隶贸易首先就要造船,但是造一艘价格不菲,即便是几个商人联合起來,也只能差不多的造完,接下來还有大量的人手,以及其他费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