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向赵国借兵的问題主要是在条件上的厉害关系,不过在秦国的实际调节下,赵国承诺向燕国出兵,但燕国必须向赵国提供超过两百万石以上的铁锭和以及超过一千万石的煤,赵国则向其提供大约两万人的军事力量帮助其稳定战线。
秦国也从中得到好处,那就是,燕国要按照秦军和赵军制定的采购计划在秦国采购大规模的武器装备提供给赵军,而赵军则利用其提供的武器装备装备由四个特别混编旅组成的特别混编师进行作战。
上面的调动,是在电报中紧张的完成的,而赵国则紧张的抽调军事力量完成出兵工作,按照李牧的计划安排,首先赵军要抽点一些有经验的作战部队进行扩编,这些扩编工作将是整合赵军战斗力关键环节。
赵军的整合战斗力计划是按照李牧要求制定的,因为武器要素占据了战斗力中的一半以上,赵军和秦军在西域作战的时候,李牧就觉得秦军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火力优势方面的巨大作用。
畅通的补给线,以及重视火器带來的火力优势,步兵有步兵火炮,步兵机枪构成的火力覆盖网,步兵有机枪,步枪构成三百步开外的火力射杀距离,在五百以外则由迫击炮作用火力辅助,机枪,步枪,迫击炮,在李牧的心中已经构成了完美的轻步兵火力覆盖网。
而在火炮杀伤方面,重型的五寸榴弹炮效果比较不错,这种开花火炮对步兵,特别是一定区域内的火炮覆盖非常的有效果,李牧建议在旅一级特别装备一个榴弹炮兵团。
对于步兵使用的轻型火炮,李牧认为有必要配备,因为防御工事也在进步,这种弹道平直的平射火炮对付钢筋混凝土的防御碉堡更加有效。
其次,赵军要整合一下国内剩余的作战兵员,这些作战兵员作战思维依然停留在使用冷兵器时代,特别是武器方面,赵军还存在一定规模持有冷兵器的作战单位,而即便是使用热兵器的部队对新式武器的战术方面改进不是很大,在操练方面,赵军本土驻军部队竟然按照秦军使用滑膛枪战术的进行操练。
排成的整齐的队列扛着枪前进,在机枪猛烈的扫射面前则无疑是自杀,其实这也沒有办法,因为赵军本土部队装备了大量的落后滑膛步枪,这种步枪射击距离不如弓箭,但要发挥作战效能只能如此作战,李牧的计划就是,借助这次机会,赵军进行一次武器装备更新,同时把西域,北方草原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和这些本土守备部队进行混合编排,这样进行提升战斗力。
李牧最后的想法就是,通过和齐军交手改良一下赵军的作战战术思想,赵军只能在武器方面尽量和秦军保持一个武器级别,但武器上的内部级别则需要通过战术來弥补,秦国不可能大规模出口先进武器给赵国的,这是一个事实。
经过李牧的推测,齐军在战术方面有可能超过秦军,因为齐军在步兵战术方面更加灵活,变化大,而且能够适应多变的战场环境,相反,在战术方面变化不大的反而是秦军和赵军,因为秦军和赵军的作战对象是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游牧部落,这些部落武器相对于秦军和赵军都极为落后,秦军和赵军就是仗着武器先进,即便是出动几万人便能长驱直入。
也正是这种武器代数上的巨大差别,导致秦军和赵军在战术应用安排上就不可能有很大的战术提升空间,秦军可以利用本国发达的科学技术优势以及工业生产能力优势來形成巨大的战争优势,但赵军怎么办,赵军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基础,所以,从这一点考虑,李牧富有战略性的认为,赵军不应该过多的朝秦军发展的方向前进,相反,赵军要独立自主的进行自我创新,形成另外一种富有特色的军事作战思维方式。
至于国家工业基础,这个只能看赵国本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了,李牧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