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地告诉他,我早就知道你们是筹不出来钱的,要你们赔偿黄金,只不过是要你们明白自己的罪过而已,我们大明难道还缺你们那点金子吗?
经过这件事后,爪哇国对大明是心服口服,他们开始自发自觉的向大明上表称臣,并且每年上缴贡品。
在这一事件中,郑和和杨夏空这对搭档充分地体现了他们冷静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也说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实在独到。
在摆平这段风波之后,郑和的船队终于继续一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
大明舰队到达苏门答腊的时候,受到了当地国王和君臣的一致欢迎,郑和来这里停留还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出航前,朱棣交给他三份圣旨和金印金册,命他此次航行务必到达三个国家,将圣旨及金印金册交给当地的国王,这其中就有苏门答蜡国。
由于苏门答蜡等三国的统治者自洪武年间起就曾多次派使者到大明朝贡,并向大明称臣。
所以在永乐三年,永乐皇帝朱棣终于决定要给这三个国家的统治者补发委任诏书了,代表着大明正式成为这三个国家的宗主国,而朱棣本人作为宗主国的皇帝,正式下旨册封他们为国王,并赐予金印金册等物。
当然了,外国的国王不一定像大明皇帝一样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国王,总是要搞点像样的仪式意思下的。
所以朱棣就写好了诏书准备了正式册封这些从属国的国王。
可是诏书写好了,金印金册也都造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些个受封的国王们还在自己国家呆着呢,那个时候也没有电话电脑之类的,肯定不能打个电话叫他们过来的。
所以朱棣决定趁着这次郑和下西洋的行动,直接带着诏书和金印金册送到这几个国家。
于是,郑和拿着诏书先来到了苏门答蜡国,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苏门答蜡国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或落脚点。
只是,郑和到达苏门答蜡国之前却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在这里又干了一件航行中的大事。
帮助苏门答蜡国抵御来自暹罗的侵犯。
暹罗就是后来的泰国,此时正处于大城王朝时期,这个时候的泰国比较强大,属于当时东南亚最强的国家了。
好歹也算是强国,当时的暹罗还是自视甚高的,它并没有把大明放在眼里,对于年年上赶着向大明朝贡的苏门答蜡国自然也是看不起的。
郑和在得到苏门答蜡国王的求助后,和杨夏空简单商量了一下。
此时有了朱棣的委任诏书和金印金册,苏门答蜡已经正式成为了大明的从属国,如今苏门答蜡国王向大明求助,显然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
于是,郑和决定帮助苏门答蜡,解决暹罗的这次进犯。
虽说决定要插手,但郑和还是率先采用的谈判方式,他派出了使者去暹罗军的阵营中,希望通过交涉谈判来避免战场流血交锋。
然后结果让他很失望,暹罗军并没有因为大明的介入而选择退兵,反而直接向大明宣战了。
苏门答蜡国王无奈的说:“他们就是这样,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他们在沿海这一代确实很强就是了。”
杨夏空则耸了耸肩,道:“没想到他们真的不给大明这个面子。看来确实该借这个机会教训一下井底之蛙了。”
这之后的发展也很简单,郑和已经秉持着先礼后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