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亦之则让姚启圣稍安勿躁,姚启圣却还是不放心,让林亦之给他透个底。
“军门早有吩咐,无他,八个字而已,诱敌深入,断其后路。”
林亦之耐不住姚启圣的软磨硬泡,败下阵来,只好如实相告。
听到“诱敌深入,断其后路”八个字后,姚启圣眼睛顿时放亮,“如何,如何,详细说说,别卖关子了,引得人心直痒痒!”
林亦之作为新军的后起之秀,又是有秀才功名的让你,与以往那些底层出身的将领大为不同。底层出身的将领瞧不起地方文官,与之也很少有能合得来的,即便能够合得来也是地方官很弱势,对驻军将领言听计从。林亦之则不然,他对同为读书人出身的姚启圣本就多有好感,加之此人想来风趣幽默,相处的就颇为融洽。
这也是程铭九充分考虑各人性格之后,才将两个人一同派驻平安道的原因。
“再有三日,我就要亲自出兵,断清军后路。到时平安城的城防就要全赖姚兄和自卫军了。”
姚启圣拍着胸脯保证,“城防没有问题,林兄但去就是,要认要物,只管找我姚某人就是!”他在辅兵营待的时日长了,也不自觉染上几分粗豪之气。
林亦之还真有一事需要姚启圣配合。
……
萨哈璘共派出了三路先锋,遏必隆负责南路,渡过清川江以后,再往前就是黄海道。他立即派亲兵飞马向颖亲王萨哈璘回报,一切如常,然后又继续进军。
路过平安城时,遏必隆还是忍不住绕了一圈,看到平安城低矮的城墙,就想着何不将这座平安道的首府给拿下来。
不过他手下只有两千人,一种一千步卒,一千骑兵,用来攻城那是绝对不够的,但这难不倒遏必隆。还有一种策略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佯作大军即到的模样,兵临城下,然后又派了人去传递战书,恐吓城中守军,如果不立即投降,破城之后将杀的他们鸡犬不留!
遏必隆一直等到天黑,平安城里也没有人来回话,进城送信的人也杳无音讯。经过一夜等待,天亮以后,遏必隆骇然发现,平安城早就成了一座空城,满城的军民已经不知所踪。
踩在城墙上,看着下面的一片空城,失落感油然而生,半晌之后,遏必隆才大笑了两声。
“守军闻风丧胆,弃城而逃,向颖亲王送捷报,平安道已下!”
跟随遏必隆的两千八旗兵连声欢呼!
仅以两千人就攻下朝鲜国平安道的府治,这是入朝以来第一功!八旗兵们都纷纷称颂着遏必隆的决断和智计,同时又编排着其他两路先锋主将的无能。
萨哈璘没想到朝鲜国驻军竟如此不堪,传说中的明军竟也不战而逃。实际上,在萨哈璘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的明军表现都很糟糕,不战而逃甚至投降也是时有发生的事。遇到那种甚为勇猛,抗战到底的明军反倒是凤毛麟角。
看来还是过于小心了。萨哈璘不再犹豫,当即下令中军,后军近五万人次第前进,往平安道府治进发。
平安道的府城比不过一座大清国的小县城,里面藏不住多少兵,因此萨哈璘并不准备在这些地方多做耽搁,打算如此前征讨朝鲜一般,直捣国都汉城,拿下了汉城,其他地方便不足为虑。
谁又能想到,遏必隆的表现出人意料,竟仅凭两千人就拿下了平安城。
萨哈璘率中军仅在平安城外稍作休整,然后又摆开架势准备强渡过清川江,往黄海道而去。
时值深秋,清川江水量下降的厉害,平时江面宽几十步,现在仅余十几步。平时水深过丈,而今不足一人高。有水浅的地方甚至刚刚没过人的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