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服务队,随军出征,也算是为朝廷为百姓做点事,一旦立功自然便可商议折罪。只可惜,城中富绅反对目前仅有的骑兵营官带兵出战……”
吕四臻喜出望外,李信的意思自然心领神会,“大将军放心,一切抱在四臻身上,保准他们一个都不来添乱。”
李信打着哈哈,“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如此便等吕大人好消息了!”
有了李信的亲口承诺,虽然这法子也不尽如人意,但好歹比反坐那诬陷之罪要好上百倍千倍,是以干起活来也一场卖力。开始游说城中各个身涉其中的富绅。
其实李信的这个法子是做了妥协的,本质上应该皆大欢喜,凡是脑袋没问题的人没有理由不答应。果然,吕四臻的游说工作进行的出奇顺利,不过这却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他就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刘令誉。
刘令誉此番是带着任务来的,计划中是要与吕四臻两个人左右配合将李信逼走太原,可这吕四臻显然不像张相书信中交代的那样实诚可靠,现在倒反像李信一伙,正卖力的替他游说城中富绅呢。更让刘令誉怒不可遏的是,吕四臻竟然几次三番都以各种借口对他避而不见。
他于太原此地,人生地不熟,又没有任何人脉可以利用,便似落入了沼泽地一般,恐有一身力气竟无论如何都使不出来。不过,他似有病乱投医一般,就想到了晋王,太原城中都传的沸沸扬扬,晋王要将李信赶出太原,连那些陪审都是他暗中使人所收买。
晋王收买陪审一说,过于匪夷所思,但晋王与李信之间有矛盾却是不容置疑,刘令誉决定利用这一点,打算借晋王的力来遏制李信。谁曾想,竟然又在晋王府吃了一个闭门羹,人家晋王连面都不让他见。
灰溜溜的刘令誉抓耳挠腮,却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吕四臻将李信交代下来的事办的出奇的漂亮,城中富绅们不但当即同意,而且还在吕四臻的鼓动下,写下了万言书,替张石头和陆九求情。
所谓求情当然不是免罪,而是顺着李信提出来的那个取保待审的台阶,请求张方严让他们待罪立功。
在万言书面前,看着数丈长的锦帛上数不清的红手印和人名,张方严再矜持不住,他的内心在翻江倒海,一任地方父母若是能得民众万言书,那便是天大的荣耀,可眼前这万言书偏偏又是那些武人的。
对于吕四臻在背后搞的活动,张方严不是不知道,可这锦帛上的签名可远不止那十几家人,这就说明了三卫军还是有一定民心的。有了民心所向,张方严便十分痛快的答应了这个要求,同时又向提刑按察使司请求,不再担任那个临时的主审官之职。
但吕四臻却清楚,他不能做主,最后还是交给李信来决定吧,谁让自己有软肋卡在人家手里。万言书搞出来,让李信都甚感意外,看来吕四臻还是搞活动策划的一把好手,如果其心也正,那将是不可多得的助力啊。
不过对张方严请辞一事,李信却另有看法。
张方严为人方正,又素有威望,如果放弃此人不用岂不可惜?让他来维持太原城已经崩毁的法纪再合适不过,但却要有个合适的名目。
吕四臻见李信盯着万言书发愣,便问道:“大将军可还有甚难解之事?”
李信则缓缓道:“再搞一次万言书!”
“再来一次?”
吕四臻瞠目结舌,李信这是要闹哪样?
“对,再来一次,挽留张方严,不过这回得换个名目,就推举他当这太原城中条例委员会的委员长吧。”
条例委员会?委员长?
这些新名词让吕四臻一阵模糊,李信总能弄出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