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比现在更便宜了?
正是晶圆厂产品这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影响所有人生活的因素,使得晶圆厂的建设竟然比体育健儿们取得的成绩更牵动人心起来。
然而在这样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不和谐的声音。
香江,星岛日报社。一个矮胖的猥琐男人推开了主编办公室的大门,大大咧咧的将一份稿子拍在了主编的办公桌上。
“主编,这是我做的专题。魔都市府要搞晶圆厂,现在大陆人都打了鸡血一样的叫,这个新闻可以做一做吧?”
“梁彼得,你进门就不懂敲门吗?说你多少次了,总是我行我素!”
总编陈锋皱眉敲着桌子,不满的看了梁彼得一眼。不过梁彼得却丝毫没有觉悟,仍然坦然的坐在沙发上,自顾自的端起茶杯喝起茶水来。
不过梁彼得这小子虽然任性无礼,但谁让他有个报社董事局的哥哥,陈锋的不满也只能是发泄到这种程度而已了。前几天他去魔都出差,这小子竟然还把他给他哥在内地找的“小三”拉出来作陪,示威的意思简直毫不遮掩。
不过也是那次去魔都出差,他从梁彼得的口中听到了一条感兴趣的新闻。
魔都竟然要上晶圆厂项目。
香江人自觉比大陆人要有本事,可晶圆厂却从来没人敢想过。晶圆厂是什么?少说也要几千万美元的高科技工厂,只有发达国家才有能力运作的玩具。
大陆人能不能做成这个项目,这对未来招商引资的成果至关重要,让很多拭目以待的香江人和华人都非常感兴趣。
这个项目做成了,说明大陆的工业体系有足够的潜力,能够承担国际产业转移。如果做不成功,那观望的投资人群恐怕还要继续观望下去。
晶圆厂,无疑可以作为大陆招商引资的一张有力名片。
星岛日报的读者不仅是香江本地,全球各地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几乎都能买到这份报纸。它的受众主要是华人中产阶级和政经要人,对大陆的报道显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惊闻魔都要上晶圆厂项目,星岛日报不可能不作出反应。
陈锋拿起梁彼得的稿子,戴起眼镜仔细的看了起来。
只是他越看眉头皱的越紧,直到看完这篇稿子,他手指敲着桌子想了半天,方才犹豫说道:“梁非凡,你这篇文章的角度……”
梁非凡是梁彼得的中文名,不过等闲报社里平日都叫他梁彼得这个半中不洋的名字。主编陈锋这时叫起他的大名,显然是有些公事公办的正式意味。
“主编,我这可是请教过很多专家才写的这篇稿子。香江理工的吴教授、科大的费教授,还有侵会大学的罗伯特教授,这些教授都赞同我的观点。晶圆厂是非常高科技的工业,以大陆的技术能力,我认为并不看好他们能完成这个项目。真要想把这个项目做下来,单凭一个那个什么陆教授有什么用?除非把整个管理层都换成外国人,恐怕才有点成功的可能。”
“唔——”
陈锋摸着下巴,看了正自得其乐的梁非凡一眼,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好吧,我把你这份稿子送去给总编看,总编没意见就刊登好了。”
“哈,放心吧,总编那里肯定不会有问题的。”梁彼得得意的笑了起来。
转过天来,星岛日报的报纸发行出去,果然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虽然之前也从某些渠道隐约知道,中国大陆有上晶圆厂的打算。不过这毕竟是国际上第一个正式确认的报道,还是在华人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大陆要上晶圆厂?而且还要自己独立完成晶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