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些不甘心。
郭仲元摇了摇头,说道:“回到淄州,出动大部兵力,猛攻李全。”
攻打李全?不理红巾军?张惠有些不解,疑惑地望向郭仲元。
郭仲元冷笑一声,说道:“红巾军攻莱芜,可能还会攻泰安;然后,他们便将和李全南北夹击淄州。咱们趁红巾军未来,先攻李全,破其夹攻之策。”
张惠恍然,连连点头。
对上红巾军是头痛的事情,要是攻打其他义军,张惠觉得比较容易。
花帽军自入山东以来,先破杨安儿,再败李全,又击破刘二祖,功绩不俗,压了黄鹤袖军一头。
郭仲元也因此被称为“郭大相公”,郭阿邻则只能屈居“郭小相公”。
现在,郭阿邻的黄鹤军将要参加攻打郝定的作战,立功是肯定的;郭仲元如果不拿出些功绩,反倒被红巾军和李全所击败,两军或者两人的地位和名声,恐怕就要相易而称了。
郭仲元作出这样的抉择,恐怕连孟九成也没有想到,他还希望李全能够牵制花帽军呢!
得到霍仪所部的消息,也知道淄州金军退回,孟九成留下一部人马守卫莱芜,又让阎通前去协助王敏,以确保后顾无忧。
随后,孟九成率步骑炮混合大军六千西进,与霍仪合攻泰安。
两家大军两日后在泰安城下会合,总兵力超过了三万。
虽然霍仪的组织能力很强,但他与刘二祖的领导方式,以及所部义军的组成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
石硅、时青、夏全等孟九成所不喜的义军首领又是投附到霍仪手下,彭义斌则俨然成为霍仪之下的第二号人物。
尽管霍仪算是继承了泰安红袄军,人马又壮大起来。但孟九成却还是历来的态度,对这种组织模式不加赞赏。
宁遇神对手,不要猪队友。
在刘二祖被金军击败时,已经显示出了这种模式的弊端。
胜时一拥而上,败时四散奔逃,甚至是伤亡稍大,都在可能避战,而让你背后挨上一刀。
如果是象红巾军这样的团体,则根本不存在保存实力的问题。因为,将领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以便得到战功嘉奖,或者是不受到战败的责罚。
但那个时代,或者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人多势众都是很多人衡量实力的标准。
孟九成虽然也一直以优势兵力作战,但也注重训练,注重军队的武器装备,注重后勤的保障,以及军属的待遇等等。
而其他义军则差了一大截,身体壮实、手中有武器,便是兵了。这样组成的部队称之为乌合之众,也并不为分。
更为致命的是义军首领的素质,并不以为自己的部队是乌合之众。有了几千或上万人马便傲狂起来,动辄攻州掠县,与金军列阵而战,甚至过一把当皇帝的瘾。
按孟九成的话,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凭金军的战力,放下锄头、拿起刀枪的农民如何能正面迎战?
你正面打不过,就钻山入林啊,就灵活躲避呀!金军的兵力不足,你就让他占州占县,等其兵力分散时,再趁机聚集,个个击破呀!
哪怕你没有红巾军那般的攻坚破城的武器装备,可要是用这种打法,也足够金军疲于奔命了。
尽管有着种种腹诽和不满,孟九成还是亲率部队按期赶到了泰安城下,与霍仪、彭义斌等义军首领会面。
不知不觉,红巾军已经成了山东最具实力的义军。据有山东东路大部之地,兵精粮足,屡战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