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有了厉害武器,却不会用,李全可能并没想到这个吧?”杨妙真见夫君同意了自己的建议,心情一畅,笑得也愉快起来。
“他们还真不明白这个道理。”孟九成说道:“以为有了武器,拿来就能用,谁都能发挥其最大威力。”
杨妙真微微颌首,说道:“现在那些炮兵、工兵骨干,可都是孟郎手把手教出来的,费了多少工夫,吃了多少辛苦?这些,可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
孟九成苦笑了一下,说道:“这识字且会算数的人员太少了,想教,你也找不出太多的合格学生。”
“孟郎不是正在推行那个什么,普及教育嘛!”杨妙真宽慰道:“还有军队中的夜校,假以时日,咱们红巾军必然是识字人数最多的军队。”
孟九成笑着点头,却不象杨妙真所想的那样乐观。
人马行进,穿镇过村,却是纪律严明,没有敢私自离队,敢乱行扰民的。
每过村镇,孟九成都细心观察,特别是村头镇中,看没有告示牌。有时候他还叫来村长镇长,询问一番。
虽然百姓识字的少,虽然政府的财力还不足以全面推行免费教育,但不妨碍孟九成采取一种变通的办法。
以村镇为单位,在村镇设立告示牌,并由村民公推识文断字的先生,既是向村民讲解告示的宣讲员,又是免费教孩子读书识字的村办教师。
这样,百姓的消息不致太过闭塞,知道军队还在打仗,战争与自己是有关的,军队还在保卫着这难得的安定生活。
同时,官府通过给予补贴或免除赋税的待遇,能够尽快地招齐教师。
孟九成还准备赐予教书先生同秀才、同举人的称号和特定的头巾,给予他们见官不拜的待遇。
要知道,在宋朝,秀才不算是正式的功名,通常只是读书人的尊称;而举人呢,也不是终身制,州试取中,三年之内是举子资格。过了三年期限的话,还要重考。
也就是说,在宋朝只有中了进士,也就是通过礼部举行的省试,那才是出人头地,可以做官了。
而孟九成直接把秀才、举人的功名固定下来,按照教书的时间赐予先生。以后,在选择官吏的时候,有了功名的教书先生还会有直接参考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唯一获取功名的途径,但寒窗苦读又有多少人能榜上有名?考到头发变白,依然不第的大有人在。而孟九成的办法却使很多人得辟蹊径。
经济上的优惠且不必说,便是那官府所颁的匾额,以及那朝思暮想而不得的功名,以及与功名相配的待遇,便足以使读书人为之心动了。
当然,对孟九成的这个措施,应该是有人要反对的。
什么是功名,那可是朝廷名*器!多少士人寒窗苦读,历经艰辛也拿不到一个,一些只配教私塾的家伙怎配得到?
但孟九成下一步就准备顶着压力推行下去。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使教育普及到底层百姓,更因为那些得到功名的只配教私塾的家伙的感恩戴德和卖力宣传,使孟九成在底层百姓中也得到了好名声。
读书识字、会写会算,这似乎与战争和军队的素质没有什么关系。但那通常是指冷兵器的战争,可有了火炮,有了抛石机,军队中的技术兵种便必不可少。
可一个识字会计算的士兵,在命令的理解和执行上,也要比文盲准确迅速;在学习战斗技能的时候,也要领悟得更快。
边走边看,孟九成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尽人意的村镇。
别人或许不理解孟九成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孟九成却认为这是自己统治区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