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居 > 历史军事 > 南宋英豪传 > 第八十七章 名号“忠义军”,援助与戒惧

第八十七章 名号“忠义军”,援助与戒惧(2 / 4)

了,连连点头,“南宋朝廷这回还算大方,可终究不脱懦弱之象。”

“娘子说的是惧怕金人吧!”孟九成笑道:“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一直是宋廷的毛病。消极防御,缺乏主动进攻的精神,更是其难成大事的关键。嗯,且不去管他,咱们吃人嘴短,便给宋廷出把力。”

孟九成说得不错,也是历史学者得出的结论。南宋对北方的防线主要沿淮海,湖广,至川陕一线分兵防守,这是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则是以长江为依托,沿江布防;第三道则是沿五岭,但作用不大。

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道一直是主战场。一旦这道防线被人突破,就退守第二道防线。如果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这时候,皇帝一般就要逃到海上去避一避风头了。

这个防御体系,在后来对蒙古的战争中也相当行之有效。不但抵抗了蒙古近四十年,而且还让蒙哥汗丧命在钓鱼城下。

从表面上来看,南宋的这个防御体系似乎是完美的。可是,这样的一个体系恰恰是导致南宋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个防御体系的最终目标都不应该是为了防御而防御,而应当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存自己,壮大实力,为将来的反攻作准备。

但是通观南宋的整个战史,只能说是消极防御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占了上风。而消极防御,对于防守一方来说是最消耗实力的。

所以,在宋蒙战争初期,蒙军在正面战场上虽然始终不能有大的突破,却把南宋的几个防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大量消耗了南宋的人力物力,迫使南宋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即便南宋在对抗蒙古时还能多支撑些时间,但到最后还是会输掉战争。

其实,在整个宋蒙交战的四十多年里,宋朝一直都有机会反击。

而蒙古也一直都专注于北方事务,除了西征,后来又有争夺汗位的内战,以及第一次讨伐日本的失败。但每一次,南宋都错失良机。

从南宋的兵种强弱来讲,无论是攻金还是攻元,最佳的出兵路线并不是陆上,而是海上。

南宋的海军强大,曾经有把金军舰队堵在港里包饺子的纪录。但南宋似乎从来没有想到过派遣陆军乘船在渤海湾或辽东登陆,抄金国或蒙元老巢的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只知道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端平入洛”之后更成了缩头乌龟,再也不敢主动进攻,只能说南宋气数尽了。

而南宋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不敢发动群众。不论是对金还是对蒙,南宋在敌后都不缺乏自发反抗的义军。

但是南宋是怎样对待这些义军的呢?

在表面上,南宋自然做出一副高姿态,招徕各地的义军。但实际上,一旦义军来归,既利用其攻敌,又担心其坐大。

结果则不是束之高阁,就是投闲置散,甚至还有必置于死地而后快的。

比如辛弃疾,奉表南归后,一直投闲置散,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再如山东的红袄军本是抗金的义军,但被南宋收编之后却处处受到猜忌。最终逼反了李全,李全降蒙后,本来还属于拉锯地区的山东就此逐步倒向蒙古一边。

历史上的辛弃疾、李全、杨妙真本该是南宋收复故土的先锋,最后却都为南宋所忌所害。这种情况下,天下热血志士岂不齿冷?谁还要给南宋卖命?

即没有正确的战略,又只知道消极防守,还不敢发动群众,对群众抗击敌寇的热情恨之入骨,怕的要死。

这样的一个南宋政府,不管是联金还是联蒙,不管抵抗多长时间,最后

最新小说: 状元郎 三国:边城小吏,开局截胡貂蝉 神话版三国 浜?墤锛氫粠杈瑰尯閫犲埌鍏ㄧ悆鍐涜锤 绾㈡ゼ涔嬭儨澶╁崐瀛 大明首辅:开局怒怼嘉靖 红楼:我能升级词条!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三国:边关悍匪,被天幕曝光身份 五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