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认为江东能派人跑来长安救人,孙策出其不意,恰好就钻了众人的空子。若是孙策带的人不是马忠,说不准此时孙策已经带着获救的周瑜远走高飞。可偏偏孙策遇人不淑,他万没想到的,孙权极力推荐给他的帮手,会是要他性命的刺客。
孙策不算是一个合格的主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身为江东之主,为了救一人而不顾基业安危,这种事在大多数人眼中是错误的,是不理智的。但刘协对孙策的这种举动却很是佩服,因为孙策的这种行为,值得佩服。
什么是朋友?当你遇到麻烦能够不顾危险向你伸出援手的才算是真正的朋友。但那种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朋友二字。可同富贵而不可共患难的“朋友”,这世上多如繁星,数都数不过来,所以才会留下知己难求这句老话。
刘协有些羡慕周瑜,羡慕他有个不顾艰险来救他的孙策,也因此刘协放弃了刁难周瑜的机会,开门见山的逼迫周瑜向自己投降。与其东拉西扯的浪费时间,倒不如直接点。不过周瑜似乎并不领刘协情,反倒觉得刘协有些粗鄙,不似人君。
孙策离开了江东,将江山“拱手让人”,而被他寄予厚望的孙权,远不是孙策所想的值得托付大事。孙策前脚刚走,孙权便在军中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本来支持孙策的将领在之前的战事中就多有损失,孙权来这一手,顿时便将兵权牢牢的掌握在了手里。
手里有了兵权,江东又多是自己的支持者,孙权这时不“造反”更待何时。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孙权此时所欠缺的,就是一个借口,一个让自己可以顺理成章接过江东大权的理由,所以马忠的返回,成了孙权起事的关键。
可想而知,当马忠告诉孙权事情的结果,周瑜未死,孙策生死未卜的时候,孙权的心里是有多失望。孙权最希望的结果,是周瑜死了,孙策也死了,马忠侥幸带回了噩耗,那样一来自己也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接手江东大权。
可现在事情办砸了,周瑜没死,孙策也不知死活,而且更糟糕的是,二人都已经知晓了自己是幕后主使,那自己原先制定的计划就需要进行一些更改。
马忠不可留!
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孙权安排马忠随同孙策前往长安的真实目的。作为唯一的知情人,马忠已经成了孙权的隐患。只有死人才能保守秘密!可惜马忠此时尚不自知,对没有完成孙权交待的任务,心里还有些自责。
孙权好言宽慰了马忠一番,命他下去休息,随后便找来了吕蒙、诸葛瑾、蒋钦、徐盛等人,面带悲痛的向众人宣布了孙策此行长安的结果。当然在复述马忠所讲的事情经过时,孙权将周瑜说成了投降朝廷的叛徒,在得知孙策冒险来救他时不仅不领情,反而设下陷阱想要活捉孙策。孙策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而马忠却侥幸逃脱,将这个噩耗带了回来。
因为事先已经跟马忠对过口供,孙权倒不担心与马忠当面对质,而江东距离长安甚远,江东的人也不可能跑到长安去找周瑜当面求证,所以事情的经过就是孙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得知周瑜背叛,孙策被俘,诸葛瑾顿时便慌了神。孙策要去长安救人,这事诸葛瑾是知道的,当初也曾极力反对,可孙策我行我素,哪是肯听劝的主。整个江东除了周瑜外,就算是其生母吴国太有时都会被孙策气得咯喽咯喽的。诸葛瑾的劝阻,只不过是孙策耳旁刮过的一阵轻风。
“江东不可一日无主,少主年幼,为了江东基业,还请二公子暂代江东之主。”诸葛瑾沉思了片刻,开口向孙权提议道。
“不可,这江东乃是我兄长的心血,我岂能占为己有。”虽然诸葛瑾的提议是孙权最想听到的,但表面的工夫孙权还是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