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仰不活,有之则欲。
在《悟性论》中有那么一句话。
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我记得还有那么一句:“生来痴嗔贪,世人多独善。”
佛教中的解释为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放下贪嗔痴
西方有很多心理学派,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人的心理问题。例如,弗洛依德解释人的心理不平衡是因为童年阴影和自身内在三层人性挣扎。认知心理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来自对现实的不明了。从佛理的角度看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人的贪、嗔、痴。
1.贪
人的物欲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可能满足人欲望的资源是有限。以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往往不断地努力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因为资源有限,所以当满足不到的时候,心中便产生不安及不愉快。出现心理问题,渐渐又影响身体的健康,造成生活的困苦。要脱离欲望的痛苦,不是不断努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自己的欲望尽量减低,即清除贪心的念头。什么是贪心?有人误解不贪心就是甚么都不做、不要。这是一个误解。消灭贪心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不怀有非份之想,一切随缘,不追求不应属于自己的事物,也不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事物,但却努力做好自己的责任。身为学生便努力求学,身为教师便努力办好教育,不作非自己本份的贪欲。
2.嗔
生气,怨怒便是嗔。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怨怒,是不自觉地保护心理的一种方法。香港是一个十分紧张的城市,而且人口稠密,所以人就很容易动怒,我常常在街上听到有人破口大骂,很多时侯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情。有一次在银行听到一个妇人大骂银行职员要她“苦等”足足十五分钟。又有一次看到两人在街上大骂因为停车的问题。其实愤怒往往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如上述的妇人愤怒银行职员要她等候15分钟,即使她大骂,也是要等候,她可能快了数分钟,但又有可能因此耽误更长时间。不管有没有使等候时间减短,她肯定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因为,动怒是十分伤害身体的,中医认为怒伤肝,过份而长期的动怒会使肝功能失常。怒不单伤肝,还会伤心,伤胃,伤神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多种疾病的发生。现代西方的研究也指出怒气使人血压提高,影响食欲,容易患高血压甚致癌症。所以,在治疗的方向应首先感悟到怒怨对身体的害处,从而建立一个明确的动机去培养用一个心平气和的态度面对问题。在临床上,动机(motivation)是十分重要,如果病者不理解控制愤怒是对自己的心理及身体健康有好处,便可能感到被迫去压制自己,而且很难主动改善愤怒。
一个人应明白,怨恨他人最受伤害的不是被你怨恨的人,而是你自己。西方的科学研究已经指出,人的免疫功用与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一个怨恨很深的人,免疫系统会降低,比较容易患病,甚至癌症。所以,如果能放下怨恨,对个人的心理及身体健康有莫大益处。
别外,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都知道动怒是不好的行为,他们也希望能心平气和地生活,但是往往“无名火起三千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不能自控地大发雷霆。在一般的心理治疗手段都采用情绪控制的方法帮助治疗者控制愤怒,例如提意在动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