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内部的统治,不得不找寻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办法,否则自己也会进入先帝们的恶性循环中,看到了董仲舒的问答,点亮了刘彻心中的希望,刘彻马上吩咐道:“宣董仲舒前来见朕,朕有问题要问他。”
“诺。”谒者接到命令匆忙传旨而去,此时的董仲舒和众贤良文学们待在贤良文学馆内正襟危坐,等待皇上的召见,谒者将宣召董仲舒的旨意下达之后,董仲舒不慌不忙的整理好着装,跟着谒者走出了贤良文学馆大门,身后聚集了无数贤良文学们的羡慕目光。
董仲舒走进宣室殿向刘彻跪拜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彻笑意盈盈的说道:“董博士免礼,请坐。”
“谢陛下。”
刘彻接着说道:“看了博士的问卷,朕受益匪浅呀。”
“谢陛下褒奖。”
“呵呵,博士的这一策问朕看了之后还有一个问题。”
“陛下请讲,我董仲舒一定会尽力解答。”
“好,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朕是理解清楚了,但是又如何能让天下百姓明白这个道理呢,否则大汉的内忧还将持续,外环也无法解除,天下庶民的苦日子还将持续。”
“陛下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万民幸甚,目前大汉内部应该统一思想,把孔子的学说拿出来供众生学习,其他杂家都要收敛起来,才能让天下万民的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呀。”
“好,善,善,博士能否把刚才说的详细的论述一下,写给朕看。”
“当然可以,明日我即刻把此篇呈上。”
“好,好,快送董博士去贤良文学馆,伺候着博士写文章。”
“诺。”一旁的谒者答应之后走了上来。
董仲舒一施礼道:“董仲舒告退。”
返回贤良文学馆,准备好刀笔板牍,董仲舒开始围绕‘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中心思想,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谒者以极快的速度呈给了刘彻。
刘彻看到这篇文章,依旧很是满意,不由连连说善,但总感觉仍有意犹未尽之感,就接着吩咐道:“快请董仲舒前来见朕。”
董仲舒依旧是恭敬的站在刘彻面前,刘彻看着很是喜欢,呵呵的笑道:“董博士,您写的这篇文章朕都看了三遍,很好,很好,朕喜欢,但朕还有一个问题。”
董仲舒道:“陛下请讲。”
“最近几十年,大汉在内忧外患中走来,天下苍生的生活有所改善,但这些矛盾依旧存在,你说朕应该怎么办才能改变现在的局面呢?”
董仲舒略一思考说道:“造成这个局面的关键点还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一统,陛下应该在统一思想的同时让天下真正的统一,全部听陛下的指令,强化内部的春秋一体化,来共同对付外夷,这样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诚然,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要有志士相投的贤能之人来辅佐,这就要求陛下建立一套良好的贤良选拔渠道,建立太学,反对如今的任子訾选制,大汉强盛就指日可待。”
“哦,善,善,善。”刘彻连说数个善子之后接着说道,“博士还得把刚才说的详细的论述一下写给朕看,朕要好好拜读一番。”
“诺,董仲舒遵旨。”董仲舒回到贤良文学馆,拿出刀笔板牍又很认真的围绕‘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写了一篇数百字文章,呈给刘彻,刘彻自是夜不能眠,反复阅读,一时受益匪浅。
后人把董仲舒与刘彻的三次问答内容称之为‘天人三策’,为刘彻掌管大汉的主导思想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刘彻查阅了所有贤良文学们的策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