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二老在年少之时,拜入黄山派门下习武,本来开始时还是按着师傅所教导,循序渐进。一段时间过后,二人总感觉力不从心,每次与同门比武,都是败多胜少。二人性格过于要强,相信勤能补拙,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便会跑到后山练功、两人多次在后山相遇。感叹同病相怜,于是成为了至交好友。
奈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人的勤学苦练并未让他们在众弟子之中脱颖而出,反而,由于资质所限,在武学上,与同门师兄弟们的距离越拉越远,眼看着其他弟子的武功各个突飞猛进,自己却毫无成就,二人的心里开始逐渐焦急起来。
这夜,他二人已然想约至后山苦练武功,二人练之三更天时,便准备回去休息。一路上二人相互大吐苦水,在众多弟子中,他们两人练功是最勤快的,白天练功时就比别人认真专注,晚上还跑到后山来勤学苦练,明明自己比别人付出的努力更多,却不见回报。在众多弟子当中,有些人练武的时间,不及他二人的四分之一。可是效果方面,功力却超出他二人太多,现如今,有些新入门的弟子,都已将他二人赶超。
他二人对于这样的不公,心中满是怨愤之意。但又奈何找不出怨愤的理由,无处发泄。因为,这种不公境遇,并非外界所造成,而是他们内在的资质所限。
一路上,二人絮絮叨叨埋怨着,一抬头,他二人已经来到了,他们师傅的屋外,只见屋内的灯光还亮着。二人疑惑的互相忘望对方一眼,心里甚是疑惑,这都三更天了,师傅他老人家还未休息?于是,二人悄悄的来到窗下,凝神闭气的去听屋内的动静。
突然,只听到屋内传出了一个声音,说道:“你们两个,在外面鬼鬼祟祟干什么呢,给我进来。”二人先是被声音吓了一跳,然后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被师傅我先了。于是二人便推门进入屋中。
只见屋中坐着一个银须鹤发的老者。那老者并未向进来的两名弟子望去,而是端坐在那里,聚精会神的研读着手中的一本书。二人进屋后,向师傅行了一礼,随后便不约而同的望向师傅手中的那本书。
只见那书的封皮上写着《黄山武学宝鉴》。二人心中就是一阵波澜的掀起。这《黄山武学宝鉴》乃记载黄山派所有武学和武功的点评,以及前辈们所修炼时的经验综合实录。他二人一时间,已法将目光移走,紧紧地盯着那本书。
这时,那位老者才将书合上,放到一旁。这位老者,是黄山二老的师傅,但并不是黄山派的掌门,他在黄山派中担任执法长老。但论黄山派武功最高者,却非他莫属。所以,很多弟子来到黄山派,却不拜入掌门的门下,而是慕名拜在他的门下。黄山二老当年便是如此。
那老者此时望向自己的两位徒弟,不由得感叹一声,说道:“你二人的勤勉和努力,为师是看在眼里的。在众弟子之中,属你们二人是最上进的。老夫甚是欣慰,但每个人的天生资质不同,这是不可强求的,为师知道你们不甘心,但你们既然下定决心,要以勤补拙,又何必争朝夕之功呢。假以时日,必有成就,虽大器晚成,但前途不可限量。”黄山二老此时听到师傅如此关注和理解自己,不由得,二人湿润了眼眶。
那时还是普通弟子的矮长老说道:“师傅,您不知道,这些年来,我二人的心中是多么的自卑。一众师兄弟,在背后嘲笑我二人,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练功,结果连阿猫阿狗都应付不了。”说完,二人便痛哭流涕。
老者此时面色凝重仰天长叹了一口气,说道:“练武之事,本就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你二人,既已决定将勤补拙,只要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又何必管他人的揶揄。”此时的泪流满面的胖长老感叹道:“唉,起初我二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