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设施,无奈RB不同意。面对世界大事变,诺大的中国,竟然被排斥在事件之外,除了青岛是中国的,似乎没有中国什么事。
8月23日,最后通牒期限到了,德国并没有按照RB指令给予答复。RB随即按通牒宣布对德宣战,与英军一起进攻青岛。
在过去十几年,德国在青岛修筑了不少炮台。这些炮台基本上都是面对大海,防止敌人从海上袭击。克虏伯大炮威力不凡,从海上看,青岛似乎是固若金汤。
攻方,RB人对SD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甲午战争时,他们在SD作战,并在威海征服了最后的北洋海军。RB没有像德国设想的那样从海上进攻,而是绕到芝罘,从龙口登陆,由陆路向青岛推进。对于RB的做法,中国应起来抗争,应乘机直接介入RB不愿让介入的战争,而且是对日战争,因为RB这一次是不宣而战,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RB没有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报备借道龙口。据顾维钧回忆,大总统袁世凯获悉日军行动,还是SD都督的报告。RB显然违反了国际公法,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抗争理由。
然而,袁世凯却不准备这样做。在总统府紧急召集的会议上,顾维钧被袁世凯点名首先发言,顾维钧认为,日军在龙口登陆的行动已公然违反了国际公法,因为中国已宣布对欧战保持中立。那么根据国际公法,交战国双方应该尊重中国的中立。因此,为了表明中国确在尽其中立国的责任,中国有义务保卫国土以维护其中立立场。顾维钧明白主张中国应动用武力,抵御日军侵略。
参加会议的政务高级参事伍朝枢在发言中认为顾维钧的看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履行其中立义务,才能按照国际法保障中立国的权利。如中国不保卫其中立,沉默即便不是承认,也等于是默许RB的行动。
袁世凯转问陆军总长段祺瑞,他想从陆军总长那里了解中国军队能采取哪些行动。段祺瑞说,如果总统下令,部队可以抵抗,设法阻止日军深入SD内地。不过,由于武器、弹药不足,作战将十分困难。袁世凯直截了当问段祺瑞抵抗可以维持多久。段祺瑞说四十八小时。袁世凯又问:四十八小时以后怎么办。段祺瑞望了望总统,说听候总统指示。
军队“不给力”,可能是袁世凯放弃武力抵抗的原因之一。袁世凯再问外交总长孙宝琦,孙宝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但可以肯定是外交上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袁世凯环顾左右,期待各部总长说点提气的话,无奈各位沉默不语,静候总统指示。
袁世凯深深叹了一口气,说他很明白根据国际法,法学家们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做,然而我们毫无准备,怎能尽到中立国的责任呢?他认为,国际法是人制订的,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的国际法呢?袁世凯拿出一张事前准备的小纸条作为发言依据,他提醒各位同僚,十年前发生在东北的日俄战争,中国没有力量阻止日军行动,只好划出“交战区”。那么,现在也可以划出一条走廊,日军可以通过走廊进攻青岛,中国不干涉RB在此区内通过,在此区之外中国仍保持中立。
9月3日,外交部照会各国公使,以SD龙口莱州及连接青岛附近各地为交战国行军区域。中国重演十年前故事,局外中立看着两个“友邦”在中国境内厮杀。日俄战争屈辱一幕再次上演,地点换了SD半岛。十年前“局外中立”让中国付出了不小代价,人民惨遭蹂躏,付出巨大牺牲。中国唯一的收获,就是借着RB的手驱逐了赖在那儿的俄国人,换成了“共存共荣”的RB人。历史还会重演吗?答案是肯定的。
拥有日俄战争丰富局外主人经验的前大清官员袁世凯划出一条供交战各国通过的走廊。这在表面上看对各国是平等的,大家都可以使用,我这个主人对你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