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子弹改变中国,真实历史中的“蝴蝶效应”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决定历史的到底是什么??大人物的欲望??小人物的赌命??
真实历史中,貌似是后者更多一些。平时看似人畜无害平凡平庸不起眼小人物,某时某地一次热血惊人之举或仅仅是机缘巧合的异常举动,也许会造成某地区人类历史进程天翻地覆的大转折,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这大概就是所谓历史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一开始只是个气象学假说,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原创者提出此效应意在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广泛用来隐喻和证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当时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举行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的目标对着塞尔维亚(当时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现在大概也是),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参加这次军事演习。他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从小就被送到军队里去培养,在奥匈陆军中有较大影响。他主张用武力吞并塞尔维亚,扩大奥匈帝国的版图,强化奥匈帝国的统治。举行这次军事演习,不仅是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同时也是为了向波斯尼亚显示奥匈帝国的统治权力。奥匈帝国的猖狂挑衅激起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为了打击奥匈帝国的嚣张气焰,报复斐迪南的挑衅行动,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这一刺杀行动是由一个名叫“黑手党”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周密计划并付诸实施的。一个不起眼的民间组织居然给整个欧洲带来了灾难,并永久性改变了此后的世界格局。
1914年5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热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军事进攻。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