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之后你写一份诏令给杨师厚和寇彦卿两位将军,让他们各自派遣一万大军南下。”
“是,臣遵命。”敬翔连忙答道。
寇彦卿那边如今还在河中一带与晋军对峙,不过那边的局势目前也缓和下来了,晋军的主力已经撤了,所以抽调一万军队不成问题。
而杨师厚那边,不管怎么说如今杨师厚还是听从梁国朝廷命令的,若是调多了兵力或许杨师厚会拒绝;不过只调走一万大军的话,相信杨师厚不会违背。
这时李振又道:“陛下,增加兵力固然重要,但臣以为除了增加兵力外,还应该适当给牛将军增加骑兵,上次江陵之战吴国的骑兵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次大战,吴王肯定还会派骑兵前来。我军若是没有相应的骑兵的话,只怕难以挡住敌军。”
“臣附议,徐州之地有不少地方利于骑兵发挥,若是没有骑兵掩护,难以与吴军争锋。”敬翔也在一旁附和道。
朱友贞颔首道:“嗯,我军的骑兵多在杨师厚军中,那就让他在派来的一万大军里面多派一些骑兵吧。”
商议已定后,敬翔二人告辞离去。
“敬兄稍等。”走在前头的敬翔正准备去草写诏令,这时身后李振突然将其叫住。
“李大人不知有何见教?”敬翔楞了一下,停下来问道。
“不敢说见教,不过是有些想法想要和敬兄商议罢了。”
敬翔皱眉,随即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且随我来。”说完,他带着李振来到自己平时批阅奏章的书房。
“说吧,不知李大人有什么事情想与老夫商议。”敬翔对李振的态度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
他和李振两个都是追随朱温已久的老臣,深受朱温的信任;而且若论能力的话,在如今朝中众多文臣里面,也就是李振等少数几人能入敬翔的眼。
其他人,比如现在深受朱友贞重用的赵岩和张汉杰二人,在敬翔眼中也就只能算庸人一个。
不过敬翔虽然看重李振的能力,但对于此人的品行就不怎么看得上眼了。
当初朱友珪在位时,其他重臣基本上都在冷眼旁观,对朱友珪的态度较为冷漠,更别说为其出谋划策。
但李振受朱友珪任命担任崇政院使后,却多次为朱友珪出主意,虽然态度也算不上积极,但还是让敬翔感到不满。
也正因此,敬翔才会对此人态度不冷不热。
李振叹了口气,带着一丝忧虑道:“敬兄,如今我朝的局势想必没有人比你更清楚,吴国崛起于南方,近年来更是连连向北进攻,去年夺取了荆襄,今年又开始对徐州动手;来年还不知道要对哪里下手。”
“而北方的晋国,更是我朝的大敌,自从先帝当年崛起于中原来,梁晋两方征战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晋国的实力如何也不需要我多说,如今更是即将消灭燕国,看来晋军再次南下的时间也不远了。”
敬翔神色凝重,点头应道:“你说的这些老夫自然都明白,不过你现在说这些又是什么目的?”
李振丝毫不介意他的态度,反而忧心忡忡的问道:“敬兄,在下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问一句,我梁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难道还要继续像现在这样蒙着头乱撞吗?”
“蒙着头乱撞?”敬翔皱眉不语。
“不错,咱们现在的情形,可不就是蒙着头在乱撞。晋军打过来,咱们就集中兵力在北方防守,吴军打过来,咱们又调集兵力南下。我梁国的实力即便再强,又哪里能够挡得住吴国和晋国两家的夹击?”李振道。
“所以呢?”敬翔依旧态度冷淡。
李振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