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说事,那就是在质疑杨渥的权威,到时候杨渥必然饶不了他。
这对他们七人将来的仕途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当然会心怀感激;尤其是其中两人,更是喜极而泣,激动得难以自已。
杨渥点了点头,接着道:“这次清理细作一案,虽说牵连到诸位,但实际上最终我们也抓住了七个细作,加上之前抓住的,一共是十人。这就说明此次抓捕细作,并非事出无因。”
他看了看下方七人,面带歉意说道:“最终牵连到诸位,让诸位受了几个月的牢狱之灾,还请诸位谅解。”说完,杨渥站起身来,向七人拱手致歉。
“不敢!”
“何敢让大王如此?”
“大王如此,可是折煞学生了。”
……
七人顿时慌了神,连忙跪地还礼,同时脸上的神色更加激动起来。
他们这些人都只是一介书生罢了,以前见过最大的官也只是一方刺史罢了。
在这个乱世之中,武人横行,他们这些书生往往都得不到重用,那些武人们更是瞧不上他们这些文人,将他们视为草芥。
而如今杨渥呢?他身为吴国之主,却能做到这一步,为了他们受过的一点冤屈就亲自致歉,这份仁德,这份信重,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真心顺服了。
此时即便是杨渥让他们去死,只怕他们也是心甘情愿的。
便是冯道虽然在刘守光身前担任过参军,虽然他的本性还是贪生畏死,但他的心中此时也忍不住的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这样重视我等士子的君王,这可是世所罕有的圣君;我这一辈子若是能为这样一位圣君效力,便是只在吴国朝堂中做个小官我也是心甘情愿啊。”
和杨渥一比,他之前跟随的刘守光那就差的太远了。
当初刘守光对他们这些麾下之臣,那都是稍微不合心意就会抓起来,若是接下来能够“悔改”的话,他还会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是不愿“悔改”,那就是直接身死的下场。
至于让刘守光为自己手下人的失误而道歉,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这次南下吴国,而不是选择去晋国,看来这个选择的确是正确的;不说其他,就论这份气度和仁厚,吴王就要比晋王强多了。”
虽然没有见过晋王李存勖,但冯道相信,在这个乱世之中绝不可能有人比杨渥更仁厚。
“吴王仁厚,光是这一点就比岐王要强多了!我若是能为吴王效力,则此生无憾了。”
冯道心中感动,另一位从岐国千里迢迢而来的士子常梦锡,同样心中感动不已。
相比于燕国,岐国对读书人的排斥更加严重,李茂贞尤其喜爱武人,整个岐国上上下下的官职基本都是武人担任,像常梦锡这样的文士是不可能得到重用的。
这一次南下吴国,原本还对自己牵连进细作案心怀不满,但如今的他心中除了感激外,哪里还有半点不满之意。
便是内阁的诸多大臣们,见了杨渥的举动同样心中惊喜不已。
“先王当年就以宽厚仁德而闻名于世,看来当今大王同样继承了其父的宽厚性子。父子两代人都是如此仁厚,这实在是我吴国之幸!”
他们这些老臣们,多数还是经历了杨行密时代,比如陶雅和刘威二人,更是当年杨行密的老兄弟。
对他们来说,他们现在所想的就是能善始善终,能够维持与杨家的父子两代人的情分,能看到吴国一日一日的兴盛发达。
之前他们还担心杨渥会不会变了性子,会不会随着威权的日渐加重而猜忌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