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儒家体系把持的内阁运作。
这看似平权的背后,却带来了另外一个隐患。皇帝的权力是血统论,只要朝代不更替,皇帝天生就有左右政局的权力。而内阁人选,则没有一个清晰的推选方式。
明朝这种内阁制,与现代社会的官僚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官僚晋升,有一套明确透明规则,大部分官员按照规则行事,参与选举,慢慢有机会跻身到最高层。
而明代的每次内阁人选更替,类似将权力赤裸裸摆放在嗜血的猛兽前面,官员表面维持着风平浪静,然而底下却是暗流汹涌。
同样,这一波内阁推选,京城也是风云突变,各种势力活动个不停。
狱吏出身的东林党智囊汪文言饶具谋略,他果断的给党内大佬提了个与众不同的建议。汪文言认为,刘一燝是阁首,而韩爌,朱国祯又是新老一代的交替人选,因此汪文言主张中立派的何宗彦入阁。
何宗彦清修有执,摄尚书事六年,遇事侃侃敷奏,时望甚隆。汪文言认为东林党上台大势已定,不必再像年初那般不分青红皂白的清洗党外人士,这不利于东林系后继发力。借这个机会缓和与中立派矛盾,同时拉拢中立派的何宗彦入阁,无异于为以后的东林系发展铺平道路。
不得不承认,汪文言极具战略眼光。他的一番话,很快引起左光斗,杨涟等中层东林党人支持。一些好事者将东林内部尚未形成的决议内容透漏出去后,建极殿大学士薛敷政、肖毅中等人纷纷对东林党人的胸怀表示赞赏。
任何事情都有不同意见的人,这看似一片和谐的背后,不管东林党内,还是朝堂之上,反对声依然刺耳。
东林党内以郝土膏为首的几个中下层官员,认为汪文言这是放任大好局面,自取其辱。党内的高层如赵南星,刘一燝,韩爌等人,则是一言不发,既不说支持,也不说反对,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想法。
东林派系内部的分裂,让党外人士张延登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他觉得赵南星,刘一燝,韩爌等人,实际上不太愿意何宗彦入阁,只是苦于无法当面反对而已。何宗彦素有人望,但做事较为死板。政治这东西,是妥协艺术的最高体现,尤其在内阁这种地方,如果弄一个脾气执拗,性格死板的人进来,恐怕会拖累整个群体。
何宗彦入阁的推选名单上,张延登没有署名,何宗彦未获通过。原本众人以为此事要告一段落,然而御史左光斗、薛敷政、肖毅中等人上疏皇帝,为何宗彦未入阁深表惋惜。一来二往之后,朝廷风云突变,张延登同亓诗教、薛凤翔等齐党纷纷上疏驳斥左光斗等人的意见,同时夹枪带棒的攻击东林党人。
一时间,平息多日的朝堂,突然陷入一场令人目不暇给的驳斥论战中。
左光斗御史出身,加之其在移宫案中战斗力爆棚,很快便一一上疏驳斥齐党成员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于不顾。左光斗的这番话算是点燃了火药桶,很快齐党,浙党,楚党不约而同加入论战,朝堂上炮声隆隆。
东林党人内部开始还有不同意见,然而当三党骂上门时,愤怒至极的东林党人很快拧成一股绳子,共同声讨三党的无耻。
苦思多日的汪文言傻眼,他没有想到自己苦心设计的局面,竟然变成了这副样子。
这场争论连日来持续不断,惹得皇帝朱由校心烦不已,避而不出。
五月三日,兵部得到急奏,四万鞑子攻打抚顺,而此时京城中大部分官员正参与大论战,竟然无人顾及此事。无奈之下,杨涟只好将奏折递交给皇帝。可此时朱由校失望万分,近臣更是怕惹得皇帝不开心,竟然无人将烦心事报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