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2)

”都是邪恶的,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的,所以在宗教文化与中国世俗文化长期碰撞的过程中,外来的“魔”逐渐与中国文化中的“妖怪”合流,如小说中常用的“妖魔”、“泼魔”、“魔头”等指的就是妖怪。并且神魔小说中几乎所有的“魔”都是“怪”,是“妖”,是“精”。如《西游记》中美猴王七弟兄中的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其实就是牛精、蛟精、鹏精,或称牛怪、蛟怪、鹏怪。没有魔比妖厉害的说法,相反魔王只比普通的妖厉害一点,反而没有大妖怪厉害。

随着社会的发展,妖怪的概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妖”的概念为核心,形成了妖怪、妖精、妖魔、精怪等语词,都是指妖或者是妖的别名。在民间的习俗信仰中,这些词语的所指基本上是相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妖怪、妖精、妖魔、精怪基本上可以互相解释,并且在志怪小说、神魔小说中亦常常混用或互换。《西游记》中就常在同一回中,时而用“妖怪”,时而用“妖精’’,时而用“妖魔”,来称呼同一事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妖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汉之前,妖怪的概念多是广义的,指代一切怪异反常的事物和现象。狭义的妖怪概念,经两汉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渐趋成熟,指的则是日久成精,获得了超自然能力的动物、植物和无生物等。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兴盛,佛教中“魔”的概念进入中国文化之中,其特点、性质与中国本土的妖怪形象相似,佛教的魔被同化成妖的一种。即指动物、植物和无生物经年深日久,获得天地阴阳之气,能够幻化成人形,活动在人间,具有超人的本领和变幻莫测的能力的精怪。他们既有所化物的思维、情感、性格等特征,同时又有原形物的某些特征;行为上,它们一方面扰人、害人,但有时候也能与人和平共处,甚至在一些古代叙事文学中,他们还能够帮助人。

印度

《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

日本

《古事记》、《日本书纪》、《古风土记》、《平家物语》、《今昔物语集》、《日本灵异记》、《曾吕利物语》、《御伽草子》、《伽婢子》

最新小说: 历史探查局 丰华传 花御 生存游戏:开局你让我小船求生? 被遗忘的古神 穿越古代,我要躺平 参加诡异节目,全网求我别死 王者:140段通天边,震惊全网 海贼:绝世剑仙 公子他鬼灵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