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
我再也不会过河了,
铺在我面前的道路,
宽广又平坦。
我管你掀翻不掀翻!”
加林同志觉得,这样的作品小学生是完全能够读懂的,里面又有很多对白,易于用惟妙惟肖的语言,来刻画小木船的朴实和过河人忘恩负义的丑恶嘴脸。再加上寓言诗有情节有意境,小学生容易记忆,女儿王彤朗诵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王彤同学把诗歌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当天就背熟了。普通话读得不标准的地方,还借助字典注上了拼音。
加林同志重操旧业,开始担任女儿的校外辅导老师。训练王彤同学朗诵的快慢、语气的强弱和声调的变化,边示范边讲解,让她体会过河人开始的谄媚、事后的冷酷等感情色彩。
王彤同学模仿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接着,加林同志又教女儿运用面部表情和简单的动作来刻画形象,教她如何出场和退场……
整整一个星期,父女俩都投入到了诗歌朗诵比赛的准备里。每天晚上,他们都在“小木船”上进入梦乡;早晨一睁开眼,“过河人”又来到了岸边。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全部被排练所占用。
诗歌朗诵比赛那天,加林同志比女儿还要紧张,上班完全没有心情。
下班后回到家里,见女儿王彤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他急切地问:“怎么样?是不是一等奖?”
“屁奖!”王彤气呼呼地回答。
“二等奖?”
“狗屁奖!什么奖也没得到。”
“怎么可能!你肯定是在骗爸爸。”王加林感到意外,怀疑女儿是在和他开玩笑。
王彤同学突然哭了起来,嘴巴再一次如机关枪开始朝她老爸扫射:“你写的什么狗屁诗歌!你歌颂了什么?赞美了什么?人家朗诵的诗歌,有的歌颂共产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有的赞美学校、赞美老师、赞美好人好事,你却写什么过河人与小木船!别的同学照着稿子读,我还是背诵,他们的普通话也没我的标准,朗诵得不如我有感情,他们反而得了奖……”
加林同志无言以对。见女儿这般伤心,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安慰。这个时候他才注意到,这次活动是“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他的创作没有紧扣主题,难怪会以失败而告终。
看到女儿不停地哭泣,他的心里也非常难受。唉,当初为什么要夸下海口帮她拿一等奖呢?假如能够告诉女儿,比赛只是为了锻炼自己,而不是为了得奖,重在参与,王彤同学就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参加比赛,也许就不至于这么伤心了。因为这次失败的辅导,加林同志自责了好长时间,至今仍然感觉在女儿面前抬不起头来。
回想起那些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经历,加林一边踩自行车,一边无奈地摇头,感觉爸爸这个角色真是太难当了。
到达花园镇一小大门口,他从自行车上下来,准备去门卫那儿打听打听。还没来得及开口,他已经看见王彤同学背着双肩包,正从校园里往外面跑。
父女相见,简单地问了一下情况。王彤就敏捷地爬上自行车后架,让爸爸带着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