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它建筑风格深受英国本土影响。”
广白抽动了下鼻子,第二个张口:“英国的建筑风格是维多利亚风格,而维多利亚式建筑趋向于吸收12世纪歌特人建筑,其突兀的窗户、削尖的屋顶和浓重的铁质装饰,无不让人联想其起歌特人的豪华生活。”
“雪梨市的一些教堂与建筑有很浓重的影响。”
待任广白说完,左超也说出了自己的认知:“这里整体的建筑风格很强调力度,以及变化与动感。”
“还强调综合性,一座座建筑物上往往都有着大量雕刻和天顶画作为装饰。”
“最后是夸张、非理性、缺均衡和比例,过分强调装饰性,为装饰而成批用柱了点缀。”
......
从城市的规划,到建筑的风格...
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认知,将众人的认知汇聚到一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认知渐渐清晰。
交流中,白珙桐带着众人迈上了伸入海面,三面环海的岬角,岬角上游人并不多,有一座三面环海的建筑立于其上。
“行了,别跟着我了,想干嘛干嘛去!”
珙桐看见众人四处张望的眼神,不由笑道。
咧开嘴,所有人哄散开,只剩下半夏还跟在身旁。
“走吧,我们也看看。”
珙桐半搂着半夏,轻声道。
“麦格理堡电车厂。”
绕着岬角上唯一的古堡,珙桐念道。
这座建筑非常古老,看上去似乎是一座堡垒,不时能看见一些炮台遗迹。
“这是一座城堡型炮台。”
珙桐肯定道。
“那怎么又成了电车厂?”
半夏有些疑惑。
“谁知道呢,废物利用了吧。”
“按照计划,歌剧院建成后这座电车厂也要被拆去。”
站在靠海的边上,海风咧咧。
似乎是感觉到怀里的姑娘有些轻颤,珙桐把身上的长袖衬衫脱掉给她披上,自己还剩下件短袖的白色汗衫。
就在这时,眼角余光内一个年迈的身影引起了珙桐的注意。
那个年迈的老人皮肤是黑色的,头发微卷凌乱,身上的衣服亦很破旧。
这老人坐在地上,望向远处的海面,神情悠远,甚至透着丝哀伤。
他的脸上是岁月的痕迹,道道沟壑。
珙桐看着那老人,眉头微皱,联想起了澳大利亚的背景,心里有些猜测。
他在资料上曾看过:
在澳洲曾有数十万名土著,但是在十八世纪后欧洲人大批移民,土著人渐渐沦为奴隶,大部分的土著人失去了肥沃的可生存的土地被赶往不毛之地。更灾难性的是移民带来了大量的疾病,使缺少生活资源的土著人雪上加霜,至二十世纪初期,土著人在澳大利亚的人数大约仅存七万人左右。
哪怕是今日,这些土著人自己也还处于彷徨之中,生活与城市的底层。
失去了土地的土著人流散到全国各地,流向城镇,但又与城市生活、与白人不相融合。
他们土地不可得,灵魂无所依!
“您好。”
珙桐走近,一屁股坐在了老人的身旁,用英语试着与他交流。
半夏看了看也走近,跟着亦不顾忌的挨着坐下。
“你好,小伙子。”
“这里的景色多么美啊。”
老人会用英语,或者说他们本土的语言早已经被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