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城城北是一大片民居,既然是民居,就肯定有各类商铺,只不过和城南的商业聚集地不一样,城北的商铺主要是经营吃食、杂耍、衣物等的店铺,为工城的百姓们提供了较好的便利,也就是说如果要购买生活必需品就不用跑到城南去了。城北是一个热闹的地方,三教九流杂居期间,中原过来淘金的,北蛮草原上失去牛羊的,以及工师与仓吏雇佣的一帮下属的家人们都住在这里。
茶砖茶叶在北蛮草原上是必不可少的,常年进食牛羊肉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利用中原才出产的茶叶泡水来解决油腻带来的各类问题在草原上就像一阵风一样地传开了。因此,工城里就聚集了很多的茶商,都是行商,从南边把茶叶运过来,把牛羊皮带回去,成为最简单的生财之道。但是中原遍布各处的茶馆在北蛮却很难兴盛起来,原因很简单,北蛮人没有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的习惯。
但是近几年来,工城的居民却发现有一家李记茶馆,却非常另类地有着极好的生意,经常是一座难求。原来这个李老板找到了一个让北蛮人愿意坐下来喝茶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李老板在茶馆中间搭了个戏台子,把中原司空见惯的唱戏说书引入到了茶馆里,结果就是银钱滚滚,百姓们一致认为这李老板做生意的门槛太精了。
李记茶馆贴出来详细的告示,每天上午唱戏,中午耍把式,下午说书,周而复始,常年不变。因此,想听戏的总是上午去茶馆喝茶,要看耍把式的最好是中午前往,听说书的只能下午去。这早中晚三场一比较,生意最好,人流量最大的还是下午这场说书的。
话说这个说书先生,来到茶馆已经两年了,他总是向别人介绍说自己叫姚安,字博文,其实是中原的一个读书人;因此,大家都叫他姚秀才。大家都很喜欢听他说书,但是说书的内容难免重复,翻来覆去多是中原几代王朝兴衰更替的事情,无非是贤王、猛将、智者、能臣的故事,偶尔也会岔开话题,讲讲烟花柳巷多情才子无情戏子的故事。时间久了就没几个人还愿意听王朝兴衰事,纷纷起哄让他开讲烟花之地郎才女貌之事,他总也能编排出几场新鲜故事,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短暂南来北往的过客,而本地人差不多都听过好多遍了。
台子上一拨又一拨的戏子、艺人与先生,使出十八般武艺,尽力地逗乐着大家;台下的客人基本都是三五成群,有的包一张桌子,有的人一桌一椅却就着两壶好茶。茶馆里掌柜的算盘成天噼里啪啦的,越忙越开心,脸上永远是一张笑嘻嘻的面孔。伙计们就不一样了,根本就忙不过来,更别提闲下来听人说书了;伙计们穿梭往来,有添茶加水的,有送小吃零食的,有帮客人代给赏钱的,还要帮客人代买吃食的。
最近茶馆里新来了个十几岁的小伙计,手脚干净利落,干活不拖泥带水,但又有一点和其他伙计们不一样,他总是每天下午才到茶馆里来上工,据说他只要极少的工钱,甚至不要钱都可以,只是喜欢听说书的人在台上讲那天南海北的故事。每次当姚秀才从台上表演下来,新来的小伙计总是第一个把他们领进后台,殷勤赔笑着,掺茶倒水。一来二去,新来的小伙计居然和姚秀才建立起了友谊。小伙计总是帮姚秀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还主动帮他取赏钱、传达客人们点单的书目等等。姚秀才能回馈给小伙计的就极为有限了,或者说可能根本找不到什么有效的方式。
姚秀才仔细观察小伙计的样貌,发现这个叫阿苏勒的小伙计更像是个中原人。阿苏勒也没有隐瞒,只是说自己是铸铁司的学徒,只会铸铁炼剑,不懂中原文字,但是自己虽在北蛮长大,毕竟是中原人,或许有一天机缘巧合,碰巧能够去中原看看,也算是了了自己一生的愿望。因此,在小伙计的无意透露下,姚秀才开始隔三差五地教他认识几个中原文字。但更让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