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国子监》的文章,此时的国子监除了没有浮华的辟雍外,大部分与汪曾祺的描述一致,只是时间和使用问题,显得此时的国子监比较“年轻”。
当然,这个时候的国子监尚未遭到乾隆的“毒手”,内里朴素且安穆,来报道的学子们也是温雅有度,连脚步都是轻的。
国子监作为最高的学府,文化课上的要求不高,但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很高,这也许就是所有优秀大学的共同特质。
来国子监读书的一般是“奖学金”学生,每月有八两银子的膳补,毕业以后就能分配到外地去做官,但官职不高。
本朝对这些“奖学金”学子们管理的相对宽松,不像前朝,还有被逼的饿死吊死的“前辈”。
大部分来这里的学子是为了镀金,自费的勋贵子弟们混张文凭就有工作,“奖学金”学生们可以广交人脉,然后参加春闱,一旦高中就改换了自家门庭。
晴岚三人填完表格,领了校服,去往季先生的住处拜见。
谁知刚到院门口,就听到院里传来女子的声音。
三人站在门前踟躇不已,这时候进去会不会不合时宜?
“要不咱们待会儿再来?”小宝悄声问另外两人。
晴岚掂了掂脚,她就是好奇那里头的女子是谁,莫非...师父的春天到了?
十三瞟了一眼晴岚的表情,就知道这孩子好八卦的毛病又犯了。恰在此时,院中传来一阵婉扬的琴声,其中还伴着先生低低的唱和!
三个孩子面面相觑,难不成里头真的在“弹琴”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