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强行租借七年之久。
而中华帝国成立之后,便通过强硬的手段,强行将旅顺港收回,并且耗费巨资改善旅顺港的港口条件。
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的海军,所以,这里也是帝国唯一的海军舰队,那支仅有海析等五艘稍微现代化一些的军舰,以及十余艘老旧木制战舰组成的帝国内卫舰队驻扎在这里。
因为海军舰队在各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根本就不是日本和俄国的对手,所以,帝国不得不大力的兴建海基工事,以此来增强旅顺港的防御能力。
而为了避免甲午战争时期所发生的那种尴尬局面,所以,在围绕着旅顺港为中心,附近驻扎了一个师的常设步兵,这个师更是将旅顺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且修建了大量的永备工事,光是机枪明、暗堡,就有五千多座,虽然没有那么多的机枪,但工事就在那里放着,且大部分机枪都布置在最外围,一旦外围失守,部队可以携带着机枪通过暗壕前往下一道阵地,那里同样是现成的永备工事。
而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即守军退的防线越多,火力就越是强悍,在这道防御体系当中,当守军退到第三道防线的时候,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百米范围内就会有一挺重机枪驻守,如果不计算损耗,将整个师所有的机枪都搬出来,那么可以做到每六十米左右配备一挺重机枪。
再加上大量的斜面炮火,可以抵御敌军的舰炮威胁,如此火力布置之下,就是有三个同等规模的步兵师前来进攻,十天半个月的也别想拿下这道防线。
至于正面防御海面的基地,虽然看起来没有背后的步兵阵地吓人,但却一点也不小气。
整个正面从庙西开始,一路南下,到老铁山东角,在西进到老铁山西角,最后在北上到洪水湾共24.5公里长,全部被用做了岸炮阵地,而且在这里,王思锐更是丧心病狂的安排了一百三十座岸炮阵地。
平均每公里5.3座岸炮阵地,也就是5.3门岸炮每公里,平均每两百米左右就有一门岸炮,这个密度可算是丧心病狂的了,当然了,这些岸炮并不是并排式的,而是按照不同的地形,将岸炮分为上中下三层的错位布置。
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岸炮的口径是多少,这些岸炮的工事才是最丧心病狂的设计,一些土质的山倒还好说,直接挖开,做一个暗堡,只将炮口露出来。但是一些石头山的施工难度可就不是难的一丁点的了,所有的石头山统统下挖两米,然后再去做那些工事。
好吧,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其实工程的难度也算不上什么,最最让人无语的是,所有的岸炮阵地,采用的标准是一样的,即钢筋,混凝土,装甲钢板,采用483的施工标准。
恩,简单点说,就是由四层钢筋组成的钢筋网,八层混凝土以及三层装甲钢板组成的一道厚六米的钢筋混凝土永备工事,并且在外面,如果是凸露出来的阵地的话,还需要做上一个两米厚的斜面工事。
最下面铺上一层混凝土,然后迅速的铺上一层钢筋网,继续铺设混凝土,铺上装甲钢板,然后混凝土,照此类推,这样的工事,估计也只有核弹才能彻底的将其摧毁吧?
虽然用这种工事有些小题大做,甚至有些劳民伤财,但是没办法啊,谁让自家的海军实力不足呢?旅顺港可是很多国家都瞄着的港口,又是天然不冻港,绝对的优质港口,在王思锐的计划中,在海军彻底的发展起来之前,像这种丧心病狂的岸防工事,还要继续的去修建。
反正所有的东西都能自产,无非就是在人力方面多费点劲儿,多耗费点时间而已,这点时间他们还是有的。
所以,现如今的旅顺港,除了扩建了港内的码头船坞以外,加上这些陆军和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