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马尾,这个集了造船、设计、弹药制造、军校为一体的军事港口。造就了海军中话语权最大的一个群体。
魏瀚是萨镇冰的前辈,学长,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加上萨镇冰在内阁中的地位尴尬,饱受排挤,恐怕在海军部也做不长,不得不为将来做打算。这时候给王学谦足够的面子,不仅仅是讨好,更多的是找一条后路。
“技术人才欠缺是最主要的原因。”
“军舰设计人才已经在美国的造船厂实习,德国的U型潜艇技术,美国准备仿造,好不容易安插了三个人进去。”
“能力如何?”
“留美生。”
“妥了。”只要听到这三个字,魏瀚就没有必要可担心的,因为这三个字无疑代表了民国技术方面的精英。想到船厂的技工可能达不到要求,他开口道:“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我有一些老朋友,虽然可能年纪大了一些,但技术绝对是可靠的。
“他们愿意来民国吗?”王学谦表示有点怀疑。
他不是沈葆桢,并愿意当冤大头,当然沈葆桢当年也不算是当冤大头,只是千金买马骨。马尾船政局也正是在这位前清大员手里才崛起的,完成了一切从无到有的改变,并能够成为第一个在亚洲能够自主建造铁甲军舰的船厂。
可如今的德国不一样,英国人在《华盛顿条约》签订之后,仿佛一下子释放起来一个基督徒的博爱精神。
德国人似乎也在被原谅的范畴之内。
大规模的政府主导贷款,给德国的经济带来了复苏的迹象。很多工厂都已经开工了。虽然军工企业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面临被拆解的危机,有些企业为了逃避拆解的厄运,不得不转变思路,克虏伯开始造打字机了,堪比克虏伯大炮性能的打字机,简直就是碉堡了。但船厂肯定不在此列,因为船厂可以建造民用船只。虽说,伏尔铿造船厂是德国海军U型潜艇的制造商,但其商船的建造技术一点也不比英国的哈兰德沃尔夫船厂逊色。
正如一个局外人一样,王学谦在海军上的关注度远远不会比魏瀚这样的海军人会更多一些。虽说他的消息渠道是第一流的。
可在细节上,魏瀚的关注度肯定是要过人一筹:“原本海军是希望去德国完成雷电兵的训练,可惜当时的环境不允许。”
王学谦表示理解:“当时正在打仗。”
“在前年,其实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可惜情况还是不允许。德国海军被拆解,大型水面舰艇已经全部被拖走,潜艇大部分自沉,很壮烈,但同时也很无奈。其实这批学员原先是准备学习鱼雷舰和潜艇的制造的。德国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当时也联系了伏尔铿造船厂,不过得到的回馈很让人失望,他们已经沦落为管道工厂,而无法建造船舶。”
魏瀚停顿一下继续说:“我是这样想的,船厂的设备虽然被拆光了,但是人才还在。而一家船厂的人员无法工作,技术人员的流失,储备人才的缺失,只要十年,就会完全没落。”
他有一句话没有说。就像是马尾船厂。
其实这家船厂最终没落是在甲午之后的几年,二十年之后,马尾船务局只能担任修船的任务,彻底从明星企业,海军崛起的希望沦落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军港。
“学堂也可以重新招生,培养海军人才。”
“这一点我不怀疑,但最担心的并非是人才难觅,而是另外一个原因。”既然准备合作,心中的顾虑再放在心里,那么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难以放开手脚的限制。是去了信任的基础。再谈合作也不过是虚与委蛇而已。
“你说!”
“海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