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都去投身革命了,大学的教育将失去任何意义,这是一个校方绝对无法容忍的现象。而对于投身革命的年轻老师和学生来说,国家都要灭亡了,学习知识再好,有什么用?热血青年自然要投身到救国运动中去。
这是一个立场上的冲击对立面,当然,如果掺杂了政府的立场,事情就变味了。北洋时期的****,基本上就是政府方面全面压制的结果。
自打来浙江之后,杨杏佛在浙江如鱼得水,这次和美国人的谈判要不是洛奇横插一脚,也会顺利解决。不过好在,洛奇虽然有总统特使的身份,但属于私自主张,就连美国人都不太支持他。粮棉协定很快在洛奇离开上海之后,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签署,三万吨棉花每年采购量,持续五年。按照王学谦的预期,五年时间足够改变民国的现有棉花种植面积,增加棉花储备数量,完成市场调控的手段。
而这个数字已经足够冲击民国的棉花价格,杨杏佛带来的消息,让张謇都为之振奋。
不过想到大生纱厂现如今捉襟见肘的资金,他也只能黯然以对。
同时他担心,棉花的价格骤然下降,对整个纺织行业或许并不是好事。他想的是商业,当然会从供需数量上来评判棉花价格对纺织业的影响。但王学谦看的更远,他筹备这一切,并不是解决眼前的民国纺织业的困局。而是准备筹备棉花的储备数量,彻底将日商和英商的纺织品彻底从民国的市场驱赶出去。所以,为了保险起见,王学谦在美国委托美洲银行,增加了一笔棉花采购数量,大概在两万吨左右。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目标,当然一旦让王学谦做成了这件事,他的手中有多了一项垄断行业,纺织业。
聂云台脸上的兴奋之意,难以克制的展露出来:“王督,我建议立刻马上,在上海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增加产能。”
“大量的棉纺制品投入市场之后,棉布的价格突然下降,怎么办?”
聂云台原本准备豪气万丈地说:“亏钱卖,把日商和英商的纺织品驱逐出去,今后民国的市场就是我们的。”
不过好在他及时的想到了,他是亏不起这个钱的,大头还是得王学谦出。王学谦会做这个冤大头吗?
就算是聂云台是曾国藩的外孙,也不敢让王学谦当这个冤大头啊!毕竟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实权督军,两人平日里称兄道弟没什么,王学谦坑聂云台也没什么,就是聂云台不能去坑王学谦,这才是作死。得罪一个政府高官,手握雄兵的政府高官,是何等的愚蠢。
王学谦倒是不着急,反而心里头计较另外一件事,大生纱厂是一个机会,棉花大量入港也是一个机会,但在此之前,他不得不提醒聂云台,作为商人,首先不要想着投机,而是要务实,毕竟他做得是事业,而不是金融:“聂会长,你难道不乘着机会扩大一下机器的生产,你和张总长的铁工所能够仿造最先进的纺织机器,总不能让这家工厂停办下去吧?另外,浙江的萧山地区,已经筹备出了一个工业区,靠近铁路、港口,运输便捷,难道不是先将工厂筹备起来,反正棉花到港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聂云台有点不知所以地问道:“选择工厂的厂址,不是我要去办的事吗?怎么浙江政府也帮着办了?”
他怕是个坑,自己跳下去,就上不来了。
政府帮商人,这话在民国听着就感觉透着一股子邪气。可王学谦却当场说了,这让聂云台有点为难,驳了王学谦的面子,不好看。可要是顺着王学谦的心思去办,恐怕也不太好。
这个问题,杨杏佛最有发言权,王学谦属于嘴巴动一动,底下人忙翻天的主,具体事务他不怎么去关心,最后只让人去考核,考核不过关,倒霉的是一把手官